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文件曝光:华裔遭CIA大规模监视与中国亲友的通话、邮件!

全美华人社区一直流传华裔被美国情报机构CIA、FBI等视为重点监控的族裔等相关传闻。6月15日,美国主流媒体NBC 的一篇报道,正式印证了这些传闻,华裔群体成为被监控重点目标,与国内亲友打电话,发邮件都被监视。

NBC在报道中还指出,这非常令人担心华裔的命运会重演二战时期日裔群体被集体拘禁的历史。

报道称,随着美国情报机构加大打击间谍活动的力度,一些政府高级官员承认,他们可能还会收集更多华裔美国人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对间谍活动的打击将会导致人们产生对公民自由的新担忧。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的一份新报告提出了几项建议,包括扩大对执法人员无意识偏见培训,并在内部重申联邦法律,禁止仅仅因为某人的种族而将其作为监控目标。

美国情报机构一直承受着压力,要更好地了解世界第二大国在核武器、 地缘政治和COVID-19 大流行等问题上的决策 ,并以此作为重点目标,民权组织和倡导者担心加强监视对华裔群体产生不良影响。

举个例子,与中国的亲戚或联系人交谈的人更有可能被监控,尽管情报机构无法量化频率,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公民自由的担忧。

NBC报道称,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歧视特定公民群体的历史让人产生不安。比如,日裔美国人在二战期间被迫进入拘禁营;黑人领袖在 1960 年代的民权运动中遭到监视;911恐怖袭击之后,清真寺受到严密监视。华裔美国人面临的歧视可以追溯到 1882 年的《排华法案》,这是第一部明确禁止特定种族社区移民的法律。

倡导组织亚裔美国人联邦非歧视雇员的联合创始人 Aryani Ong 指出,亚裔经常会被视为“不被完全信任为忠诚的美国人”。她说,这份于 5 月 31 日发表的报告将有助于讨论被混为一谈的民权与国防。

一些内部文件表明,美国国家安全局拥有监视国内外通信的巨大权力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规定,监视任何的外国目标必须有两个人签字。国家安全局根据联邦法律和情报准则掩盖被监控对象的美国公民身份,并将一些潜在的线索移交给联邦调查局。

联邦调查局可以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访问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些数据库。民权倡导者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联调局根据所谓的第 702 条不成比例地针对少数族裔社区进行的搜查。

ODNI 的报告指出,华裔美国人“可能会被增加此类信息收集的风险”,与中国有商业联系或私人关系的非华裔美国人也会被监控。该报告建议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搜索进行审查,以确保它们“避免历史偏见和歧视”的重演。它还建议情报界的机构扩大对偶然收集信息的人的进行无意识偏见培训。

ODNI 报告强调, FBI 关于种族和民族的培训是情报界的“最佳实践”。联邦调查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的社区不允许存在偏见”,执法部门“必须努力消除我们机构中这些存在的缺陷,以最好地为我们宣誓保护的人服务。联邦调查局表示,该部门的特工都接受过“遵守宪法”和“以尊严、同情和尊重对待每个人”的培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家安全局高级官员在讨论敏感情报问题时表示,该机构目前需要对管理人员和招聘官员进行无意识偏见培训,但不是所有员工。美国国家安全局确实对情报分析员进行了有关禁止根据种族、民族、性别或性取向压制异议或不利他人收集情报的规则培训。

同样,对华裔的监控也蔓延到了学术圈。最近,在Nature发表的一项分析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过去的3年里,各类论文的作者中,表明自己与中国和美国有从属关系的人数下降了20%以上。

这很难不让人多想。

Nature:超一半在美华裔科学家感到恐惧、焦虑!

中美科研合作断崖式下跌超20%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研究产出最多的两个国家。而在去年,中美作者合作的论文数量首次出现下降。

学者们表示,合作的减少要甩一部分锅给新冠疫情,但政治局势的紧张也不容忽视。

英国坎特伯雷肯特大学的社会学家Joy Zhang表示:「我们已经看到了科研政治化以后所造成的局限,和一些破坏性的后果了。

在2021年,一项针对美国近2000名科学家的调查发现,约一半的华裔受访者都表示对自己受到美国政府的监视感到恐惧或焦虑。

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大学的政治学家Deborah Seligsohn也认为:「中国的很多研究已经处于世界一流的水平了,美国政府如果放弃和中国之间的合作,那美国的学者对科学界的很大一部分进展将一无所知。可惜的是,美国好像真有这个打算。」

从属中美两国的作者急剧减少

爱思唯尔(Elsevier)的分析主管Jeroen Baas在研究了Scopus数据库中数百万篇学术论文后发现,与中美两国的学术机构都有从属关系的作者数量在2018年之前,基本都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2019年达到了最高点,有将近16000人。但相比于上一年,增幅就非常小了。

紧接着,自2020年起,作者数的量急剧减少,只用两年的时间就降到了12500人以内。

相比起来,同时从属于中国和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荷兰的作者数量则相对稳定。

此外,中美两国学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数,也在2021年首次出现了下降。

如果只关注同时从属于两国学术机构的作者可以发现,合著的论文数量自2019年起就开始显著下降了。

2022年2月,俄亥俄州立大学的Caroline Wagner和扬州大学的蔡小静分析了2016-2021年中国、欧盟(28国)和美国之间合著论文的变化。

数据显示,中美合著的论文在全球的份额正在下降,而来自中国和欧盟的合著论文反而有一定的上升。

与此同时,中美、中欧和美欧之间在选择论文合著者时呈现出的趋势也很耐人寻味。

将2018年至2021年期间的论文按基本科学指标(ESI)科目划分后,可以进一步发现,中美两国在大多数研究领域的接触正在不断减少。

中国与美国合作最活跃的领域是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空间科学。在这四个领域中,前三个领域在2020年和2021年之间下降,只有空间科学显示出增长。

2020年和2021年中美合作的最大跌幅出现在生物学、化学、环境和微生物学。美国和欧盟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也略有下降。

除了微生物学的小幅下降外,中国和欧盟没有看到相应的下降。

与2018年相比,中美合作出现最大降幅的领域是材料科学、微生物学和物理学。

在2021年,一项针对美国近2000名科学家的调查发现,大约一半的华裔受访者都表示对自己受到美国政府的监视感到恐惧或焦虑。

研究人员表示,签证限制和收紧的出口管制双管齐下,削弱了中美双边研究伙伴关系,中国科学家想访问美国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本文由【大纽约生活网 GNYLife.com】整理编辑,原文转自赢留学,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