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文件曝光:華裔遭CIA大規模監視與中國親友的通話、郵件!

全美華人社區一直流傳華裔被美國情報機構CIA、FBI等視為重點監控的族裔等相關傳聞。6月15日,美國主流媒體NBC 的一篇報道,正式印證了這些傳聞,華裔群體成為被監控重點目標,與國內親友打電話,發郵件都被監視。

NBC在報道中還指出,這非常令人擔心華裔的命運會重演二戰時期日裔群體被集體拘禁的歷史。

報道稱,隨著美國情報機構加大打擊間諜活動的力度,一些政府高級官員承認,他們可能還會收集更多華裔美國人的電話和電子郵件,對間諜活動的打擊將會導致人們產生對公民自由的新擔憂。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的一份新報告提出了幾項建議,包括擴大對執法人員無意識偏見培訓,並在內部重申聯邦法律,禁止僅僅因為某人的種族而將其作為監控目標。

美國情報機構一直承受著壓力,要更好地了解世界第二大國在核武器、 地緣政治和COVID-19 大流行等問題上的決策 ,並以此作為重點目標,民權組織和倡導者擔心加強監視對華裔群體產生不良影響。

舉個例子,與中國的親戚或聯繫人交談的人更有可能被監控,儘管情報機構無法量化頻率,部分原因是出於對公民自由的擔憂。

NBC報道稱,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歧視特定公民群體的歷史讓人產生不安。比如,日裔美國人在二戰期間被迫進入拘禁營;黑人領袖在 1960 年代的民權運動中遭到監視;911恐怖襲擊之後,清真寺受到嚴密監視。華裔美國人面臨的歧視可以追溯到 1882 年的《排華法案》,這是第一部明確禁止特定種族社區移民的法律。

倡導組織亞裔美國人聯邦非歧視僱員的聯合創始人 Aryani Ong 指出,亞裔經常會被視為「不被完全信任為忠誠的美國人」。她說,這份於 5 月 31 日發表的報告將有助於討論被混為一談的民權與國防。

一些內部文件表明,美國國家安全局擁有監視國內外通信的巨大權力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的規定,監視任何的外國目標必須有兩個人簽字。國家安全局根據聯邦法律和情報準則掩蓋被監控對象的美國公民身份,並將一些潛在的線索移交給聯邦調查局。

聯邦調查局可以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訪問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些資料庫。民權倡導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聯調局根據所謂的第 702 條不成比例地針對少數族裔社區進行的搜查。

ODNI 的報告指出,華裔美國人「可能會被增加此類信息收集的風險」,與中國有商業聯繫或私人關係的非華裔美國人也會被監控。該報告建議對人工智慧大數據搜索進行審查,以確保它們「避免歷史偏見和歧視」的重演。它還建議情報界的機構擴大對偶然收集信息的人的進行無意識偏見培訓。

ODNI 報告強調, FBI 關於種族和民族的培訓是情報界的「最佳實踐」。聯邦調查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的社區不允許存在偏見」,執法部門「必須努力消除我們機構中這些存在的缺陷,以最好地為我們宣誓保護的人服務。聯邦調查局表示,該部門的特工都接受過「遵守憲法」和「以尊嚴、同情和尊重對待每個人」的培訓。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家安全局高級官員在討論敏感情報問題時表示,該機構目前需要對管理人員和招聘官員進行無意識偏見培訓,但不是所有員工。美國國家安全局確實對情報分析員進行了有關禁止根據種族、民族、性別或性取向壓制異議或不利他人收集情報的規則培訓。

同樣,對華裔的監控也蔓延到了學術圈。最近,在Nature發表的一項分析中,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過去的3年里,各類論文的作者中,表明自己與中國和美國有從屬關係的人數下降了20%以上。

這很難不讓人多想。

Nature:超一半在美華裔科學家感到恐懼、焦慮!

中美科研合作斷崖式下跌超20%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研究產出最多的兩個國家。而在去年,中美作者合作的論文數量首次出現下降。

學者們表示,合作的減少要甩一部分鍋給新冠疫情,但政治局勢的緊張也不容忽視。

英國坎特伯雷肯特大學的社會學家Joy Zhang表示:「我們已經看到了科研政治化以後所造成的局限,和一些破壞性的後果了。

在2021年,一項針對美國近2000名科學家的調查發現,約一半的華裔受訪者都表示對自己受到美國政府的監視感到恐懼或焦慮。

賓夕法尼亞州維拉諾瓦大學的政治學家Deborah Seligsohn也認為:「中國的很多研究已經處於世界一流的水平了,美國政府如果放棄和中國之間的合作,那美國的學者對科學界的很大一部分進展將一無所知。可惜的是,美國好像真有這個打算。」

從屬中美兩國的作者急劇減少

愛思唯爾(Elsevier)的分析主管Jeroen Baas在研究了Scopus資料庫中數百萬篇學術論文後發現,與中美兩國的學術機構都有從屬關係的作者數量在2018年之前,基本都處在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

2019年達到了最高點,有將近16000人。但相比於上一年,增幅就非常小了。

緊接著,自2020年起,作者數的量急劇減少,只用兩年的時間就降到了12500人以內。

相比起來,同時從屬於中國和英國、澳大利亞以及荷蘭的作者數量則相對穩定。

此外,中美兩國學者合作發表的論文數,也在2021年首次出現了下降。

如果只關注同時從屬於兩國學術機構的作者可以發現,合著的論文數量自2019年起就開始顯著下降了。

2022年2月,俄亥俄州立大學的Caroline Wagner和揚州大學的蔡小靜分析了2016-2021年中國、歐盟(28國)和美國之間合著論文的變化。

數據顯示,中美合著的論文在全球的份額正在下降,而來自中國和歐盟的合著論文反而有一定的上升。

與此同時,中美、中歐和美歐之間在選擇論文合著者時呈現出的趨勢也很耐人尋味。

將2018年至2021年期間的論文按基本科學指標(ESI)科目劃分後,可以進一步發現,中美兩國在大多數研究領域的接觸正在不斷減少。

中國與美國合作最活躍的領域是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分子生物學和空間科學。在這四個領域中,前三個領域在2020年和2021年之間下降,只有空間科學顯示出增長。

2020年和2021年中美合作的最大跌幅出現在生物學、化學、環境和微生物學。美國和歐盟在這些領域的合作也略有下降。

除了微生物學的小幅下降外,中國和歐盟沒有看到相應的下降。

與2018年相比,中美合作出現最大降幅的領域是材料科學、微生物學和物理學。

在2021年,一項針對美國近2000名科學家的調查發現,大約一半的華裔受訪者都表示對自己受到美國政府的監視感到恐懼或焦慮。

研究人員表示,簽證限制和收緊的出口管制雙管齊下,削弱了中美雙邊研究夥伴關係,中國科學家想訪問美國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本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GNYLife.com】整理編輯,原文轉自贏留學,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