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FBI警告:针对中国留学生和华人社区的“假执法”诈骗激增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费城办事处于周一(8月4日)发布警告称,自2022年以来,一种以冒充中国驻外使领馆、政府机关实施网络电信诈骗的案件在美国,特别是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地区日益猖獗,目标直指在美中国留学生群体。

诈骗者通过多重伪装与心理胁迫手段,不仅造成受害人严重经济损失,更带来持久的精神创伤。

FBI指出,这类诈骗案通常涉及多个阶段,受害者大多为在美高等院校就读的中国籍学生。

诈骗分子自称“某政府机关”,声称受害人涉及中国境内金融犯罪调查,并以“避免被遣返或逮捕”为由,诱骗受害人汇出巨额款项至国内账户。

FBI费城办事处负责人韦恩·A·雅各布斯(Wayne A. Jacobs)表示:“这些骗局不仅让受害者蒙受经济损失,许多人还承受着长期的情绪与心理创伤。我们正积极与公众、各高校以及执法合作伙伴合作,以识别受害人、提供支持并打击相关犯罪行为。”

根据FBI调查,诈骗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初始联络:诈骗者使用伪装号码(如通信公司、大型零售商、快递公司、中国驻美使领馆、政府机关)致电受害人,谎称其身份信息涉及一宗金融诈骗案件。

虚构调查:随后,电话被转接至所谓的“警方”,诈骗者详细描述所谓案件,威胁受害人必须返回中国接受调查,否则将遭通缉或被引渡。

全天监控:诈骗者要求受害人配合“全天24小时音视频监控”,以“证明清白”或“确保调查保密”为由,命令其不得与他人讨论此事,不得上网搜索信息,并汇报每日行程。

汇款行骗:最终,受害人被要求向中国的银行账户汇出大额资金,以“缴纳保释金”或“证明无罪”。

部分受害人因此被骗走数万美元乃至更多。FBI强调,该类诈骗具高度欺骗性,常通过多个骗子轮番登场、层层施压,营造“权威调查”的假象,使受害人陷入恐慌并主动配合汇款。

不止是中国留学生,目前这类诈骗在华人社区也广泛存在。

FBI华盛顿办事处今年5月亦报告类似诈骗案,并指出该类犯罪利用受害人的恐惧心理进行经济勒索。

该办事处主任大卫·桑德伯格(David Sundberg)曾指出:“这些骗子假冒中国执法人员,恐吓受害者并设下重重骗局,目的就是榨干受害人手中的金钱。我们希望通过宣传提高华人社区的防范意识,鼓励受害人勇敢报警。”

今年3月,旧金山警察局也收到多起华人报案。在其中一起事件中,一名诈骗者冒充会说普通话的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员工,随后将受害者介绍给几名冒充中国多个城市“警察”的人,并诱骗受害者汇款 2.3 万美元以洗清其罪名。

受害者随后通过电汇汇款,但后来起了疑心,并联系了旧金山警察局报案。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在今年1月也曾发布“领事提醒”,接到领区内多次报案,提醒领区中国公民高度重视财产安全,高度警惕冒充中国驻外使领馆及国内“公检法”的电诈骗局,做到陌生来电莫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中领馆发布的有关典型案例有:

一、骗取“保证金”:中国留学生A接到冒充中国驻外使领馆电话,称在国内某机场缴获其本人名下假护照,随后将电话转接至国内某“公安局”。诈骗分子以A涉嫌诈骗进行威胁恐吓,骗取较大金额“保证金”。

二、虚拟“绑架”:中国留学生B接到冒充国内某“公安局”电话,称其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违法犯罪,对其威胁恐吓并要求缴纳数百万元人民币“保证金”。诈骗分子随后教唆B飞往第三国制造被“绑架”假象并索要巨额赎金,B家人认识到可能系诈骗而拒绝转款。

三、强迫协助洗钱:中国公民C接到冒充国内某“公安局”电话,称其涉嫌违法犯罪,对其进行威胁恐吓,要求配合调查。C按照诈骗分子指示在美开设银行账户,协助转移赃款数百万元人民币,在账户被冻结后意识到被骗。

FBI和中领馆都强调,中国执法机关不会在海外以电话方式要求民众提供个人资料、进行调查或转账汇款。凡接到类似来电,请提高警惕,切勿汇款或透露敏感信息。面对恐吓应保持冷静,第一时间与学校、家人及警方取得联系。

如已遭遇诈骗,请立即拨打911报警(可要求中文服务),登录美联邦调查局网上犯罪投诉中心(www.ic3.gov)报案。如款项系通过国内银行转账,可同时拨打银行所在地或国内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电话报警,及时联系银行尝试追回损失。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转账,可按有关平台说明进行延时操作或联系客服寻求帮助。

本文由【大纽约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圣地呀go,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