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7712美元断送美国梦?“现金瞒税”不可取,司法部撤籍新政引发移民圈震动!

“拿现金、少报税”这一在部分华人社区中视作“潜规则”的操作,正成为剥夺公民身份的致命雷区。6月11日,美国司法部(DOJ)发布重磅备忘录,明确要求律师优先对通过“隐瞒事实或虚假陈述”获取国籍者提起民事诉讼——撤销其美国公民身份。更令人警醒的是,一名女子因多年前少报收入骗取$7712美元退税,即便已服刑完毕,仍面临身份撤销危机!

司法部列10大优先类别

这份由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备忘录,将撤销国籍(denaturalization)列为重点执法领域。文件明确列出10类优先处理对象,包括:

战争罪犯及侵犯人权者

帮派成员及威胁国家安全者

移民申请中隐瞒事实或欺诈者(包括税务、医疗、金融欺诈)

任何被司法部认定为“情节严重”的案件

更严峻的是:此类诉讼以民事程序进行,被告不享有免费律师代理权,政府举证标准更低(只需“清晰且令人信服”的证据,而非刑事案的“排除合理怀疑”),且无追诉时效限制——这意味着几十年前的旧账都可能被翻出。

真实案例

2025年3月,休斯顿会计师Vanessa Ben的案例引发震动。她于2017-2018年通过入籍面试,回答“无犯罪记录”后成功获籍。但一年后,司法部调查发现她在入籍前曾提交虚假税表:少报收入并骗取$7712美元退税。尽管她已认罪、补税并服刑12个月,司法部仍于今年向法院请求撤销其公民身份。

司法部目前以“在入籍面试中隐瞒提交虚假税表事实”为由寻求撤销其国籍——尽管当时她尚未因此行为被正式指控。Ben的联邦公设辩护人及其家人以案件即将开庭为由拒绝置评。

此类“轻微税务欺诈”以往极少导致撤籍,但司法部政策已明显转向。Bloomberg Law指出,DOJ明确将税务欺诈列为“隐瞒实质信息”的优先处理类型。

美国历史上剥夺公民身份的案件极少。1967年最高法院在“Afroyim v. Rusk”案中裁定:政府不得随意撤销公民身份,仅允许对申请欺诈例外。此后数十年间,年均撤籍案例不足个位数,多针对隐匿战争罪行等重罪。

但特朗普政府的“最大限度执法”策略改变了一切。指令要求律师“在所有证据支持的案件中推进撤籍程序”,且审查范围扩大——上一届政府曾筛查70万份入籍文件。移民律师警告:“这像是在创造第二等级的公民。”

华人社区警惕

华人从业集中的行业——中餐馆、美甲店、超市、卡车运输等,普遍存在现金交易比例高、部分收入不报税、现金发薪规避税务等现象。常见操作包括:仅申报部分现金收入、以现金支付工资却不报税、通过“小额分散存款”规避银行申报

这些以往被部分人视为“小节”的行为,如今可能成为撤籍的突破口。司法部备忘录明确将金融欺诈列为重点,且追溯期无限制。

法学专家指出,通过民事程序撤籍严重削弱公民的正当程序权利:

无律师代理(贫困者需独自应对政府)、无陪审团审判(仅由法官裁决)、低举证标准、无时间限制

最高法院曾称公民权是“享有权利的权利”,而当前政策可能形成双层体系:本土出生公民无忧,而入籍公民终身面临身份危机。

据媒体报道,司法部民权部门因政策转向陷入混乱。2024年1月至5月,约250名律师(占总数70%)离职。同时,ICE在2024财年录得13起拘留期间死亡事件,高于上年同期的12起。弗吉尼亚大学校长也因DEI项目调查辞职——这一切均显示司法政策正在全面收紧。

司法部备忘录已传递明确信号:任何时期的欺诈行为,无论轻重,都可能成为撤籍理由。华人社区需彻底摒弃“侥幸心理”,全面审查税务、移民文件的合规性。公民身份的解构可能始于细微裂痕——$7712美元代价,足以敲响警钟。

 

本文由【大纽约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