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纽约市长候选人申请藤校自称“非裔” 纽约时报因黑客泄密被推上政治漩涡

纽约市长候选人佐兰·曼达尼(Zohran Mamdani)一定没想到,自己16年前在哥伦比亚大学申请表上随手勾选的一个选项,会在2025年纽约市长选战中被翻出来,成为政敌攻击他的"道德污点"。这位自称印度裔乌干达移民后代、穆斯林背景的政治新星,当年在申请藤校时,面对种族选项,毅然勾选了"非裔美国人"——尽管他的家族在乌干达属于印度裔少数群体,而他本人也从未在美国的非裔社区生活过。

申请表背后的身份政治困局

2009年,印度裔乌干达移民后代曼达尼在哥大申请表中同时勾选"非裔美国人"和"亚裔"选项。这份尘封十六年的记录,随着黑客入侵数据被送至《纽约时报》,旋即引发轩然大波。尽管曼达尼解释此举是为"在有限选项中完整表达复杂血统"(他在补充栏注明"乌干达裔"),但批评者指控其利用平权政策谋利。非裔市长亚当斯的激烈反应——"非裔身份不是便利贴"——更将争议推向道德高度。

这可不是什么"身份探索"的青春迷茫,而是藤校招生规则下的精明算计。毕竟,谁不知道美国顶尖大学在"平权行动"的指导下,对非裔申请者格外青睐?曼达尼的印度血统在亚裔池子里毫无优势,但若能在"非裔"一栏打个勾,或许就能在激烈的藤校竞争中多一分胜算。

讽刺的是,这位如今高举"进步主义"大旗的政客,当年却完美利用了美国最饱受争议的种族分类制度——一个穆斯林移民后代,为了进名校,"变成"了非裔美国人。而更讽刺的是,他最终还是没被哥大录

"非裔身份不是自助餐",现任非裔市长埃里克·亚当斯(Eric Adams)愤怒地批评道。言下之意:你想吃非裔的红利,却不用承担非裔的历史伤痛? 曼达尼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我只是想完整表达我的背景"。但问题是,如果真是出于"身份认同",为何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从未以"非裔"自居,反而一直强调自己的"xx主义者"和"移民权利倡导者"标签?

黑客、媒体与选举的"三角罗生门"

《纽约时报》的报道引发左翼阵营强烈反弹。自由派评论员富兰克林·伦纳德质疑:"媒体何时开始合法化报道黑客窃取的未成年隐私?"进步媒体《田纳西霍勒》更直指消息源——匿名反平权活动家"Crémieux"实为"种族科学"拥护者,暗示时报沦为政治工具。

值得玩味的是,时报助理总编辑帕特里克·希利以11条推文长文辩护,称"评估新闻价值优先于获取手段",却回避了关键矛盾:2016年该报大肆报道希拉里竞选邮件泄露,2024年却拒登特朗普团队黑客资料。这种选择性报道标准,暴露出媒体在"公众知情权"与"信息伦理"间的双重标准。

民调显示,曼达尼在非裔群体中支持率(26%)远逊于深陷性骚扰丑闻的前州长葛谟(59%)。此次事件进一步加剧其信任危机。

更微妙的博弈在于选举格局:亚当斯以独立身份参选可能分流民主党票仓,而葛谟若加入混战,或将重塑"进步派vs建制派"的对阵。

被重新定义的种族政治

这场风波背后,是一场更荒诞的美国现实:种族分类早已不是生物学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学问题。你是谁,取决于哪种身份能带来最大利益。亚裔在藤校录取中吃亏?那就别填"Asian";非裔在平权政策下占优?那就想办法沾点边。曼达尼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只不过,这次恰好公布了黑客泄露的证据,让这场"身份投机"彻底曝光。

如今,随着纽约市长选战白热化,曼达尼的"非裔勾选门"不仅让他深陷诚信危机,更让整个左翼派阵营难堪:一个标榜"正义与平等"的候选人,年轻时却为了进名校,玩起了种族身份的政治游戏。这大概就是美国身份政治最讽刺的结局——当所有人都把种族当作工具时,最后被牺牲的,恰恰是真正的公平

ref:

本文由【大纽约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