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政府再放大招!ICE引入虹膜识别系统,数秒完成身份确认
随着特朗普政府持续推动强硬的移民政策,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正进一步借助高科技手段加强执法能力。最新披露的采购文件显示,ICE计划引入一套基于虹膜识别的生物识别系统,以实现对无证移民的快速身份验证与追踪。这一技术升级引发了对隐私权、执法透明度及技术可靠性的广泛讨论。
从指纹到虹膜
根据8月6日公布的联邦采购文件,ICE计划向马萨诸塞州科技公司BI2 Technologies采购其旗舰产品——移动罪犯识别和信息系统(MORIS)和囚犯识别和辨别系统(IRIS)。这两项技术共同构成了一套覆盖全美的虹膜生物识别网络:
MORIS:兼容iOS和Android设备的移动扫描工具,可在1米距离内捕捉虹膜数据,并通过加密网络实时比对中央数据库。
IRIS:基于云端的全国性虹膜数据库,可交叉核验性犯罪者登记、儿童保护项目等265项生物特征,声称识别准确率“远超指纹和人脸识别”。
此前,ICE已部署了Mobile Fortify(面部识别)和EDDIE(快速指纹采集)等工具,但虹膜技术的引入标志着其生物识别手段的进一步多元化。
政策背景
此次采购与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紧密相关:
大规模驱逐政策:白宫多次强调“非法居留即犯罪”,要求ICE加速遣返程序。2024年7月通过的《大而美法案》已拨款60亿美元,专门用于边境监控和生物识别技术。
效率优先:传统指纹识别存在延迟和误差,而虹膜扫描可在几秒内完成身份核验,尤其适用于拘留中心、边境巡逻等场景。
BI2 Technologies在官网宣称,其系统为“全美唯一实时加密的刑事司法数据共享网络”,已协助多州执法机构完成逮捕、囚犯管理等任务。
隐私、误差与法律监督
尽管ICE称新技术将提升执法效率,批评者仍提出多重质疑: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指出,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曾多次导致错误匹配和逮捕,虹膜系统可能面临类似风险。
无证移民的虹膜数据一旦被收录,可能永久留存于政府数据库,且缺乏明确的删除机制。
目前尚无专门法规约束执法机构使用虹膜数据,恐引发滥用争议。
隐私权倡导者Nathan Freed Wessler强调:“在缺乏独立监督的情况下,扩大生物识别监控将加剧对弱势群体的系统性伤害。”
ICE尚未公布虹膜扫描系统的具体启用时间表,但文件显示其计划优先用于:边境巡逻快速筛查被捕移民的犯罪记录。拘留中心简化入所和释放流程,减少证件欺诈。
与此同时,移民权益组织正呼吁国会审查该技术的合规性,并要求ICE公开数据使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