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终还是老百姓“买单”了 美国6月消费率升至2.7%!关税效应浮现 美联储或暂缓降息
美国劳工部7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7%,高于5月的2.4%,为近五个月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数据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但同时也引发了对川普政府近期关税政策可能推升通胀的广泛担忧。
主要数据:CPI同比增长:2.7%,为2025年初以来的最快增速;
CPI环比增长:0.3%,高于5月的0.1%,为年内次高增幅;
核心CPI同比(剔除食品和能源):2.9%
核心CPI环比增长:0.2%,与前月持平
美国劳工部指出,能源价格上涨是推高通胀的主要动力,汽油价格在6月上涨近1%。此外,食品价格也呈现普涨趋势,咖啡、蔬果和肉类价格均有不同幅度上涨。
川普关税政策效应初显
分析认为,近期美国总统川普推动的大规模关税扩张正在对消费品价格产生潜在影响。自4月以来,美国已对中国、墨西哥、越南等多个贸易伙伴商品加征10%至25%不等的关税,涵盖家居用品、服饰、玩具和电子消费品。尽管白宫此前否认关税会推高物价,但CPI数据中的家具、服装和家用电器等类别价格出现明显上扬,引发市场警觉。穆迪经济研究公司资深分析师Mark Zandi指出:“我们可能正在看到第一波‘关税传导效应’的显现,未来几个月若全球贸易摩擦未缓解,通胀还将进一步加剧。”
美联储降息预期或延后
随着CPI持续走高,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预期出现动摇。此前普遍预计7月或9月美联储将开始降息周期,但当前通胀回弹令美联储政策路径变得复杂。高盛和摩根大通等机构在本周发布研报中均表示:“美联储可能在观察更长时间的数据趋势后,才决定是否进入降息通道。”
政府与业界态度分歧
白宫方面表示,当前通胀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核心CPI表现温和,显示物价压力“未失控”。总统川普则在 Truth Social 平台发文称:“美国经济强劲,通胀温和,是降息的好时机。”但民主党议员及多个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关税引发的成本压力被低估,将进一步冲击低收入家庭。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此前曾将担忧称为“关税错乱综合征”,但当前数据正倒逼政府重新评估政策走向。
未来走向仍具不确定性
首先,CPI通胀水平连续两月走高,6月同比增速达2.7%,环比上升0.3%,显示物价上涨趋势尚未受控,尤其是在能源和食品领域涨幅明显。其次,关税政策影响逐渐显现。以家电、服装、家具为代表的耐用品价格已出现上涨迹象,分析人士指出,若关税持续扩大,涨价压力可能进一步波及更多日常消费品,甚至影响中小企业成本结构。第三,在此背景下,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趋于谨慎。原本市场对7月启动降息抱有期待,但随着通胀回温,宽松预期明显降温。多数机构预测,美联储可能将首次降息时间点推迟至9月或更晚。最后,消费者实际感受面临压力。日常开销增加令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整体生活成本上升已开始削弱家庭消费信心,后续若物价持续上涨,恐将对美国内需构成实质性拖累。
整体来看,美国经济正步入一个“高通胀 + 高关税 + 高不确定性”的新阶段,政策制定者亟需在控制物价与维稳增长之间寻找更稳妥的平衡点。需要注意的是CPI增长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通货膨胀!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之一,其统计范围涵盖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零售价格变化(如食品、衣着、住房等),并以选定基期价格为基准(设为100)计算当期相对变化。而通货膨胀本身是指经济体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除CPI外,其衡量指标还包括PPI(生产者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等更全面的经济指标。简言之,CPI是观测通胀的关键温度计,但通胀评估需结合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