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全面告捷!民主党2025年选举大胜 川普罕见承认政府关门害了共和党

在美国迎来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首个重大选举日,民主党在多州取得压倒性胜利,从州长席位到最高法院、从地方公投到市长选举几乎全面告捷。这场被政治观察家称为“蓝潮”的选举结果,清晰反映了选民对经济停滞和生活成本上升的强烈不满,也为共和党在明年中期选举的前景敲响警钟。

多线告捷

据美联社报道,民主党在此次选举中赢得了弗吉尼亚州与新泽西州州长选举,横扫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三个席位,并在缅因、科罗拉多与加州等地多项公投中胜出。在宾夕法尼亚,民主党赢得州最高法院全部三席,这一结果可能影响未来选区重划与投票规则案件。

多项公投结果也显示保守派受挫:缅因州否决了选民身份证提案,却通过了限制危险人物持枪的“红旗法”;科罗拉多州批准对高收入者加税,为低收入居民提供餐饮援助;加州通过的“第50号提案”授权州议会重绘国会选区,预计为民主党新增最多五个众议院席位。


选举分析显示,经济问题成为此次选举的决定性因素。特朗普政府曾以“恢复经济”作为核心承诺,但通胀与高房贷利率持续困扰民众。共和党在选战中转向移民与治安等保守议题,却未能触及选民最关心的就业与物价问题。

民调显示,六成选民对国家现状感到愤怒或不满,仅三分之一表示满意。聚焦生活成本、食品与能源价格上涨的民生议题,成为民主党重新赢得选民信任的关键。

在弗吉尼亚州,前众议员斯潘伯格成为该州首位女州长;在新泽西州,谢里尔同样赢得州长职位。两人主打“经济、安全与医疗”议题,强调务实中间路线,成功吸引独立与温和选民。

斯潘伯格曾任CIA官员,政治立场温和,主打恢复政治理性和扩大医疗保障,被视为民主党内的中间派代表。她的胜选被外界解读为选民对极化政治的一种反思。

纽约市选出了史上最年轻市长——34岁的曼达尼,他以50.4%的得票率击败前州长安德鲁·库莫的41.6%,成为纽约市首位穆斯林、也是首位南亚裔市长。曼达尼出生于乌干达的印度裔家庭,成长于皇后区,以倡导住房平权、工人权益和警政改革著称。

他主张通过激进政策应对经济不平等,以热情演讲赢得创纪录的投票率。然而,他在财富分配及对以色列立场上的言论,也引发部分商界与犹太社群担忧。他的胜选象征着纽约政治版图的世代更迭,也标志着极左翼力量在城市政治中的崛起。

特朗普的回应

此次选举被视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全民公投。从弗吉尼亚到新泽西,选民普遍拒绝与特朗普结盟的候选人。在弗吉尼亚,共和党连司法部长职位也失守。

面对败局,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撇清责任,称“自己并未参选”,并将失利归咎于政府关门。在白宫与共和党参议员及内阁成员的早餐会上,他罕见承认持续的政府关门可能对选情造成了明显拖累:“如果你看民调,政府关门确实是个负面因素。”

特朗普还语带自嘲地提到,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共和党投票率偏低与“选票上没有我的名字”有关:“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但被这么说我也觉得荣幸。”

尽管共和党在本轮选举中遭遇挫折,但特朗普依旧牢牢掌握党内主导权。分析人士指出,他的个人魅力和议题掌控力仍让共和党基层选民高度凝聚,但与此同时,他的政策强硬、与国会频繁对峙,也在中间选民中造成反感。

随着明年国会中期选举临近,共和党内部可能面临两种抉择:是继续依靠特朗普路线维持基层热情,还是尝试回归传统保守主义,以争取中间选民支持。

民主党方面则在势头正盛之际,面临另一项挑战:如何在“进步派”与“温和派”之间保持团结,防止内部路线分裂。曼达尼的胜选显示出城市选民对左翼理念的认同,但这种趋势在全美范围能否转化为稳定的执政优势,仍有待观察。

在美国政治极度撕裂、选民疲劳感加重的当下,特朗普的“罕见反思”或许意味着共和党即将迎来新的调整期。而民主党的庆祝声中,也隐藏着治理现实的压力:在赢得选票之后,如何兑现改革承诺,才是真正的考验。

本文由【大纽约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无法注明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娅认领(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确认后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作出单独声明。如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多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