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是中国人?美国华人女孩改变身份骗进耶鲁!真相比谎言更残酷
最近,耶鲁大学的一则新闻在全美引发轰动。
一名刚入学的华人女学生,因为伪造身份与申请材料,被耶鲁大学当场撤销录取资格,校警护送离开校园。
她的名字——凯瑟琳娜·林恩(Katherina Lynn)——只是一个假名。
她的故事,既让人愤怒,也让人心酸。愤怒于她用谎言换取机会;心酸于她为什么觉得,必须抹去“自己是谁”,才有资格被录取。
根据《Air Mail》和《耶鲁日报》(Yale Daily News)报道,这名女生原本来自加州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
她从小对自己的中文名字充满抗拒——那名字带着明显的亚洲音节,让她在校园里成为嘲笑的目标。
同学的玩笑、模仿口音、刻板印象的目光,让她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带着一种想“重新做人”的冲动。
“别人一听就知道我是亚洲人,”她后来承认,“我讨厌这种感觉。”
在高二时,她开始认真思考一件事:“如果我不是中国人,是不是更容易被看见?”
她的成绩不错,却不出众。身处在加州那种亚裔扎堆、分数高得惊人的学校环境中,她清楚自己在藤校竞争中几乎没有胜算。
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逐渐成形:如果她不再是那个“普通的加州华人学生”,而是一个“来自中西部小镇的白人女孩”,结局是否会不同?
她开始策划自己的新身份。她伪造成绩单,自己用电脑排版出新的成绩记录;她伪造推荐信,用不同邮箱自导自演;她在申请表上谎称自己来自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小镇Tioga,一个人口不到两千的小地方;她甚至通过加州法院合法改名为“Katherina Lynn”,去掉了原本的中文姓氏。
改名这一环节并不违法,但正是这一举动,让她能彻底摆脱旧身份,从学籍、文件到社交媒体,全部清空。
2024年秋,她以“凯瑟琳娜·林恩”的新身份递交了申请。她的文书故事动人,讲述了一个在荒凉小镇中成长、通过自学Adobe设计软件完成学业的女孩,如何靠毅力走出贫困与孤独。
耶鲁的招生官喜欢这样的故事,于是,她成功了。
2025年8月,她带着一个行李箱抵达耶鲁,被分配到老校区兰曼-赖特宿舍。
新生入住那天,室友们在门口贴了彩色标签,写上每个人的名字和家乡。她那一张写着:“Katherina Lynn — Tioga, North Dakota。”
后来她曾表示,看到名字那一刻她心里一紧。她原本打算到校后谎称自己来自其它州,以防被问太多细节,但因为旅途疲惫,她忘了撕掉那张纸条。
她后来对记者说:“那只是一张贴纸,我本可以撕掉的。”
事情很快开始出错。室友发现她的说法前后不一,有时说自己来自中国,有时说在加州长大。她的房间散发霉味,书桌堆满旧纸与食物。
最让人疑惑的是,她每天都会和一位加州的年长男性(父亲)通话几个小时。
9月中旬,她的室友在她桌上看到一个行李牌,印着一个从未听过的名字。
出于好奇,室友拍下照片并交给新生辅导员。
几天后,校方在她背包中找到一张加州身份证,上面是真实的姓名和地址。
她所谓的“小镇女孩”身份,从此崩塌。耶鲁的调查非常迅速。
9月下旬,校方正式通知她录取资格被撤销。
院长和校警来到宿舍时,她默默收拾行李,全程没有辩解。
宿舍门口的贴纸被撕下,但那张行李牌的照片已经传遍了校园。
耶鲁大学发言人随后发表声明称,招生制度的前提是诚信。一旦发现申请者提供虚假信息或误导性材料,学校将依据政策立即撤销录取。
这名学生的名字很快从系统中删除,宿舍床位被重新分配。
《耶鲁日报》评论说,校方可能会在未来加强背景核查制度,随机抽查成绩与学籍记录,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她的改名行为本身合法,但她利用新名字隐藏旧身份、伪造经历、篡改资料,已构成典型的“身份虚假陈述”。
她的骗局建立在一个假设上——耶鲁不会去查一个北达科他小镇的高中档案,也不会怀疑一个“自学成才”的故事。
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没错,直到那只行李牌暴露了一切。舆论随即分成两派:有人愤怒谴责她欺骗系统,也有人同情她的无奈。
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女孩的错,揭示了藤校体系更深层的不公——对普通亚裔而言,努力和成绩被视为“平庸”,而“逆境”“苦难”“戏剧性故事”反而更受青睐。
于是,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包装自己。成绩单之外,还要编出“转折”“伤痛”“重生”;平凡的成长,被改写成“逆境崛起”。
在华人社区,这样的操作早已公开:有升学顾问教学生“别太像华人”,少写钢琴、少写数学竞赛;有的甚至建议虚构家庭的不幸——只为显得“更特别”。
从“Lin”到“Lynn”,不过几个字母,却是身份的切割。谎言固然可耻,但更让人窒息的是:为什么“普通”,成了孩子最大的原罪?那些真实、稳定、体面成长的华人中产家庭,到底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