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文化漫谈|从诗歌的发展史中寻找诗歌的定义

一般认为,我国诗歌诞生于距今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商朝,但也有人认为,在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我国便已出现了诗歌,如《击壤歌》就被很多人认定是从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

而到春秋末期由尹吉甫采集、孔子编结成的《诗经》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成书的时间相近,但比世界上公认最古老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迟了约一千多年。不过,《诗经》中的作品大多创作年代不详,跨度巨大,并且大多是以写实为主、题材广泛,最重要的还是自从诞生到今天,不管是在文字书写、还是在读音与意义上都是一脉相承,变化不大。而后者则不仅主要是以神话的形式存在,到今天,《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书写文字更是早已完全变了样,读音难以考证;《荷马史诗》的变化虽没有那么大,但在成书后也曾几经修改,直到公元前二世纪前后才正式定稿。所以说,如果把《诗经》称作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据可考、最真实最有历史价值、最早的一部原汁原味的诗歌集也不为过。

作为五经之首,《诗经》除了为后人研究我国上古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语言、文化、情感、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甚至天文、地理与自然灾害等等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证据外,还为诗歌的创作制定了方向与宗旨,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无邪、立言、立行诗歌三要素。也即是诗歌的创作,应该要似小孩子一样,天真活泼、纯洁正直且没有邪恶庸俗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提供真实的时代史料与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除此以外,孔子还设定了诗歌存在的意义是激发人们的斗志、感受生活、歌颂友谊、揭露丑恶等等。

数千年来,我国诗歌的创作也大致遵循于此,纵有改变,也只是在创作形式之上,已由开始时的简单转向了复杂与多样化。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们首先是懂得押韵的利用,之后因发现了长短音才又出现了律诗、绝句、词等各种诗歌文学变体。而这些改变,实际上也是我国语言研究与应用领先世界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我们的先人们把诗歌创作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海之所以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活力,是因为她那永不停息的汹涌的波浪。我们的先人们就是受此启发,然后在诗歌创作时按照一定的格式把短音字与长音字交替使用,以便吟唱起来时产生一种像波浪一样高低起伏的动感,这就是律诗之所以要注重平仄应用的由来。

长短音的发现与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与完美了我国的诗歌文化,也让我国的诗歌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并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既有重要历史价值,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的文化瑰宝。

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来看,但凡与‘诗’字有关联的文学体載,不管是诗词抑或是歌赋,都是具有特定的要求与特定的格律的。

一、必须意境优美清新,不落俗套,这是诗歌的根本与灵魂所在。如果一首诗写得庸俗污秽,下流且没有新意,就犹如一个道德败坏、思想顽劣之人,纵使金衣玉锦,也难掩其肮脏的灵魂而被时间所拼弃。

二、必须符合逻辑与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什么欲穷千里目,就必须更上一层楼?这其中的逻辑与人生哲学,虽说简单,却是诗的亮点。

三、必须是积极向上、健康且充满着正能量。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除了正义凛然之外,读来还能让绝望中的人们得着勇气、看到光明。------面对生死抉择,既不怒目,也不与争,有的,只是一种淡淡的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理所当然与无怨无悔,这是诗歌的高雅之处与意义所在。

四、诗歌不同于散文也不同于小说,她不仅要求文字优美,还要求有节奏有韵律,更要求言简意赅。如《击壤歌》,平平淡淡显显浅浅的二十三个字,却把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实是千言万语也无法达到的境界。

五、必须善于利用排比、层递、对偶与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如《木兰辞》中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诗中的排比、层递、对偶与夸张等修辞手法不仅极大地加深了诗歌中所想表达的意思,还极大地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的同时也让诗歌显得更有气势、更加丰满、更加优美,这就是所谓的诗歌的独特的语言特点。而这些特点,实际上也是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与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层递的应用,便是来自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大自然规律;而对偶、对仗的应用则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平衡美’法则,以令上下两句之间的文字与意思相互呼应、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对称,然后让人产生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美感。

六、诗歌的音乐性。在大自然中,有些声音让人感到惶惶不安、惊恐害怕;也有些声音令人赏心悦耳,喜闻乐听。对于前者,人们往往避之唯恐不及;但对于后者,则又常常是如蚁附膻、趋之若鹜。于是,为了随时都能听到这种令人感到‘快乐’的‘声音’,‘音乐’也就跟着诞生了。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又是因为‘音乐’的诞生而诞生的,也即是,她必须服从于音乐。几乎可以肯定,人类对音乐的认知,要远远早于文字出现的时间。在今天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里,尽管还没有文字,但人们却懂得根据一定的节奏来摆动身体、唱歌跳舞,这就是很好的证明。而据历史考证,《荷马史诗》在成书之前,便已经被人传唱了好数百年,直到公元前九世纪后,才被荷马用古希腊文字正式记录下来;我国的《诗经》同样如是,在还未被编结成书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诗歌便已广泛传唱于民间,尹吉甫与孔子也只不过是把它采集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而已。而这些诗歌之所以能够在民间长久传唱,就主要是因为它的音乐性和人类与生俱来对音乐的强烈喜爱与向往。

正因为创作的目标明确,且又能把每一个文字的字义、属性与语音特点、甚至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审美观都规范、都融合到诗歌的创作之中,才使得我国的诗歌不仅名扬天下,具有特殊的历史与教育意义,更是优美生动,简洁明白、诵唱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一种口舌留香、回味无穷的享受。

从文学的分类与发展变化来说,诗歌也可称得上是中华文学的急先锋与最高境界、最优美的存在。因诗歌诞生于没有纸笔、甚至没有文字记录而只能言传的奴隶或原始社会,所以,她不仅要考虑怎样才能方便人们去记忆去理解,还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更方便人们去传诵去吟唱。这样一来 ,诗歌创作就注定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有所限制。既要表达完整、显浅明白又不能太长,更要尽量避免出现拗口,同时还必须注重哲理与押韵的利用。太长了人们无法记忆;表达不完整又让人不知所云;太深奥了人们又难以理解;没有哲理性就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与引起人们的共鸣;拗口没有韵律又让人吟唱起来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在人群中流传开去。

事实上,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实践与改进,我国诗歌的创作早已非常成熟与完美,正因如此,它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优美与高雅的象征。正所谓诗与远方,不仅充满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更是让人难以自拔的向往,这就是诗歌的特点。而我国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能够保持长盛不衰,深受人们喜爱,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得益于此。

只是,诗词歌赋的创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不仅仅需要热情,还需要天赋,更需要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与对文字的精准把握力。

有天赋不一定有热情,而有热情却又不一定有天赋。有热情没有天赋,诗作往往流于平淡且缺少灵气;有热情有天赋却缺乏对人生的感悟,则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而流于肤浅。历史上,有天赋却缺乏热情的诗人很多,他们的特点是作品很少但质量很高,如写下《春江花月夜》的唐朝诗人张若虚,虽终其一生只仅此一首(也有说两首的),但足以流芳百世。当然,没有天赋但充满热情的诗人也不少,他们的特点就正好相反,作品无数却往往无一可取。如一生创作超过四万首诗的乾隆大帝,留下的就是一堆笑话。所以说,历史是残酷的也是公正的,好作品就是好作品,要不,就算你拥有帝皇般的权力,也只能是得意一时而无法避免沦为后人的笑柄。

通常,在人们的眼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往往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是一种感悟、一种情怀。如《题西林壁》,寻常人看到的只是庐山的迷人景色,但诗人看到的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学,这就是来自于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感悟。

说到对人生感悟的深浅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让我又想起彭德怀元帅的前妻刘坤模为他写下的一首五绝:

横刀不见人,乌石缅雄风。

华夏开新宇,犹忆大将军。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彭德怀元帅的一生有过三段感情。一是与他舅父的养女、也即是他的表妹周瑞莲。只可惜,在年青的彭德怀外出从军期间,他舅父因欠下地主的钱财而被害至家破人亡,还未过门的周瑞莲也被迫要以身抵债。孤独无助、生性贞烈的她只好爬到附近的山上跳崖自杀。后彭德怀回乡得知,悲痛欲绝,本想就此孑然终老,但迫于年迈的祖母的压力与机缘巧合,在熟人的撮合下认识了他的一个工友的妹妹,也即是他的前妻刘坤模,才令他重新振作起来。如果说,那是一个和平时代,那么,他俩也必定会有着幸福的未来。但当时的中国,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军阀相互厮杀,实是处于生死存亡的艰难时刻。所以,婚后不久,胸怀大志的彭德怀又只好踏上了救国救民的征程。之后,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家人也开始受到迫害。作为他的妻子、才十余岁的刘坤模就更是因此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为了躲避迫害,她曾一个人躲到深山;也曾为了生存而把污泥涂到脸上装成乞丐穿村过巷去讨饭而被恶狗追咬过好几次。在一次前往上海寻找彭德怀的途中,她意外认识了当时著名共产党人陶铸的母亲,并在她的帮助下情况略有好转。后又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正在这个时候,早已身疲力竭的她,却突然听到了彭德怀已为国捐躯的消息。百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了一个同事的求婚,并很快生下了一个女儿。只是,这一切并没有磨灭她对彭德怀的思念。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已身居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的名字立刻登上了各大报纸头版,刘坤模也因此得知她深愛的男人竟还活着,并通过信件与他取得了联系,后又在彭德怀的按排下到达了延安。但当欢天喜地的彭德怀知道她的近况后,纵是百般不舍,也只能面对现實,劝她回到了丈夫与女儿的身边。

在感情上再次受挫的彭德怀,并没有怨恨任何人,因为他深知,这是外敌入侵与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结果。所以他决定暂把个人之事放到一边,先把倭寇赶走再作考虑。只是,作为一个年已不惑的高級将领,在那还非常传统的年代里,他的婚姻大事自然无法让身边的战友视而不见。后在陈庚大将的百般劝说与精心安排下,让他认识了一个叫浦安修的女孩,才又再次点燃了他的爱火。只可惜的是,之后的浦安修虽与他携手走过了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又一同迎来了人生的辉煌,但却未能陪他一起穿过那人生中最后的风风雨雨。

1959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彭老总落难,浦安修却选择了离婚。在他们最后的一次见面时,彭老总特地取了一个梨,削了皮,分做两半,放到盘子里递与浦安修说:“如果你相信我,就不要把梨吃了;如果你也认为我是坏人,那你就把梨吃了,我们就从此一刀两断!”浦安修犹豫了一下,取梨吃了;彭老总则把那剩下的半边梨狠狠地砸于地上。而在同一个时期,刘坤模同样受到迫害,有人要她以被彭老总抛弃的名义写检举材料,但她却不顾自身安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愤愤地说:“当初离婚,完全是我的错!我只知道彭德怀是好人,要说,我也只有说好话!”

1974年,已经遭受十多年磨难的彭老总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很想再见浦安修一面,但被无情拒绝。就这样,一个曾经统兵百万、名扬世界的开国元帅,竟在无一亲人陪伴下孤独的离开了这个世界。1978年,神州大地云开雾散,时间终于证明彭德怀元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于是,他的冤案不仅很快得以平反,国家更是决定为他䃼办一场盛大、隆重的追悼会。彭家后人得知后,第一件事是向中央伸请拒绝浦安修参加。而此时远在哈尔滨的刘坤模也才从《人民日报》上得知彭老总早已逝世的消息,伤心欲绝的她几乎晕厥过去。1987年,应有关部门邀请,在彭家后人的陪同下,年已77岁高龄的刘坤模回到已阔别五十多年的乌石镇参观彭老总故居,并应邀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有三大特点:一是大道至简。可以肯定,彭德怀元帥波澜壮阔、充满着传奇与坎坷的一生,即使是一百万字也未必能一一道尽,而用二十个字便不仅生动地把他的英雄形象跃于纸上,还把诗人自己对他深深的思念完美地表达了出来,还有比这更简洁的吗?

二、开头的‘横刀’两字、与结尾的‘大将军’三字,虽是借用于1935年毛泽东主席为感谢彭老总在长征途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为他写下的一首六绝: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但其所表达的意思却又有所不同。横刀二字,原诗形容的是彭老总的英勇无敌,但此诗指的则是其为囯为民而奋斗的一生。而‘大将军’三字,原诗表达的更多的是赞叹与形容彭老总具有‘大将军’的英雄气概;但此诗还包含有‘名誊’之意,也即是彭老总无愧于‘大将军’这三个字。

三、诗的每一句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彭老总的高大形象的同时,又非常自然、非常巧妙地诉说了自己对他深深的思念。第一句‘横刀’两字写的是彭老总,‘不见人’三字则写的是自己因为再也见不到他而感叹、而难过。第二句最后的‘雄风’两字说的是彭老总刚正不阿,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前三个字则写的是诗人在‘乌石’这个他们曾经相爱、曾经一同生活过的地方,就更是抑制不住自己对他的思念。第三句虽没有提及任何人,但意思却是再明显不过:华夏为什么能开新宇?当然离不开英勇善战的彭老总的贡献!除此以外,这一句其实还有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如今您已经平反,人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我是多么的希望您还活着,看一看这个新世界啊!也正是这一意思,才引出了最后的一句:犹忆大将军!

纵观此诗,刀光剑影之中,却又透露着柔情千缕;既气势磅礴、充满着豪迈与激情,又透露着浓浓的思念和绵绵不断的伤感与无奈,真所谓是情与景交融,爱与恨交织。因此,尽管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首诗并不完全合律,但从所表达的意思上来看,她仍算得上是一首难得的好诗:显浅明白却意境深刻清晰,通俗易懂却又文笔自然紧凑,仿如行云流水,毫无做作。所以,此诗一出,便立刻传遍了神州大地,让人读来无不感慨万千甚至潸然落泪。

其实,生长于战乱年代的刘坤模并没有读过多少书,更没有专门学过作诗。对此,她自己也都承认:“我不会写诗,只不过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已。”而一个没有学过作诗的人,又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有深度的作品?毫无疑問,那就是因为她是这一事件中感触最深、对彭总爱得最真与对他的不幸遭遇最能感同身受的人。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她与我们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里,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多么坎坷,我们总能时时刻刻感受到诗歌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并从中得着勇气与激情的同时,还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歌的熏陶而在心中播下诗的种子,然后当你对人生的感悟达到了一定深度,诗就可以在你的心灵深处萌发。于是,你便可以用最精简最显浅最优美的文字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这与‘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一样的道理。

回望过去,我们充满着感激,又充满着自豪。感激的是,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燦爛的文明,创造了如此优美而又充满着激情的诗歌文化,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沐浴在诗情画意的海洋之中,并让我们的灵魂得以洁净与升华的同时又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自豪的是,在历经磨难之后,我们的诗歌文化终于走向世界,并正在影响着世界。但面对当下,我们却又充满着不安、充满着疑惑。不安的是,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诗歌改革自是在所难免,但怎样改革,怎样取舍,一百多年来我们仍未取得共识;疑惑的是,在当今的一些诗歌专刊或所谓的先锋诗人的推动下,媚俗且又下流的‘回车键诗歌’正在充斥着各种媒体,而传统的诗歌创作则已难登大雅之堂,这是为什么?

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去拜访广西七老之一、著名诗人韦湘秋时,曾问:“我很喜欢写律诗,但在平仄的运用上很难掌握,所以写一首诗常常要花很长时间,怎样做才好?”答:“那你先不要考虑平仄,且把意境写出来了再说。”我又问:“不讲究平仄算得上是律诗吗?”答:“当然算不上。但七字的仍可以称为七言诗,五字的可以称做五言诗,把‘律’字去掉即可。”接着,老诗人又谈到关于押韵的问题:“诗歌又称做韵文,所以写诗一定要押韵,最少也要押大致的韵。”并䃼充说:“不讲究平仄,最多就是回到唐朝以前而已,但没有韵律,则往往就连诗都称不上了!”

如果说,无鸡不成宴,是我国民間对宴席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无韵不成诗则是数千百年来人们对诗歌的最基本的定义,这是非常明确的。

曾被郭沫若赞为‘将军本色是诗人’的陈毅元帅曾经说过:“写诗要使人家看得懂,有思想、有感情,使人乐于诵读。” 这个说法无疑也是与我国诗歌的定义是一致的。要让人看得懂,那就必须简洁显浅;有思想有感情也即是要有意境;若想要人乐于诵读,那就必须让人读起来有鲜明的节奏感的同时还得要有美美的韵味。后陈毅元帅依据自己的经验还曾说过:“我写诗,就是想在旧体诗和新诗中各取其长,弃其所短,使自己所写的诗能有些进步。”很明显,这实际上就是对我国诗歌改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陈毅元帅外,毛泽东主席也曾多次表达过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并明确地给出过建议:“诗不能似散文那样直说。”也即是诗歌必须要有诗歌自己的语言特点。

而当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就更是说得明白:“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很明显,这话可不仅仅是适用于我国,而是放诸四海皆准。如代表西方文学最高成就的《荷马史诗》,就有着几乎与我们的律诗一样的‘平仄’与节奏要求,这绝不是巧合,而是人类在诗歌创作实践中的一个共同发现。

正因为对诗歌的定义是如此的明确,才使得我们对时下的诗歌创作充满着怀疑与不安。众所周知,在今天的诗坛,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头轻脚重。也即是,当很多诗人仍在坚持传统诗歌创作时,那些本更应该肩负起振兴我囯诗歌文化,弘扬民族瑰宝的曾经被诗人尊为诗歌圣地的刊物却早已变得俗不可耐,污秽不堪。以至令我国的诗歌创作失去了方向与凝聚力的同时,更是出现了群龙无首之乱象。也才使得那些肤浅庸俗、既没有意境又没有节奏韵律、根本就与诗歌沾不上边、甚至连散文都称不上的‘回车键诗歌’得以任意肆虐;也正因有此,一向被国人视为圣洁高雅的诗歌,不仅被人狠狠地撒上了一泡尿,还厚厚地涂上了一层屎!如果说,这仅仅是斯文扫地、国粹蒙羞,腥臭难闻、惨不忍睹,那还是小事。若要是把我国的诗歌创作从此引入歧途、或因此引起传承的间断,让已延续了四、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毁于一旦,那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但愿,这仅仅是危言耸听。

本文由【大纽约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韦日晨,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