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鍵盤日記:紙媒何去何從?紙媒或死、新聞永生

《紐約時報》 2019年12月發表一篇文章,稱:全美國已經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報紙完全關閉了。近日再次發文,2000家紙媒或永久關閉。作為曾經的媒體人,特別關注了一下最近關於紙媒的討論。

明尼蘇達州當地報紙Warroad Pioneer在經營121年後關閉。

紐約州The MillbrookIndependent運營8年後關閉。

發行了144年的加州報紙在計劃關閉後,不得不繼續運營一年,因為 We have to run out people』ssubscriptions: can』t afford to give refunds! 沒有錢給訂戶退款!

The Los AngelesTimes 《洛杉磯時報》幾年前陸續在各州收購了一些當地的主要報紙,看似融合了優質的媒體資源,並且得到很好的整合,但因為「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和地域脫鉤,Manyhot issues don』t see print. 這幾年來運營效果並不理想,有幾個地區的報紙都改為每周出版2~3次。The Pittsburgh Post原本是當地最炙手可熱的報紙,現在也改為每周三次發行。

There are 2,000 newspapers that have completely shut down, 2,000communities without a newspaper anymore; 1,300 no longer have any local newscoverage at all, no one watching the store, from small towns to medium-sizedcities.

中文媒體停刊信息也不斷有報道:《新報》停刊、《明報》停刊、《華聲報》停刊、《歐洲日報》停刊,在美國,各州的地方華人主辦的中文報紙停刊的更多。
後疫情時代的紙媒還有沒有必要再出了?
2020年開始,受到疫情的影響,禁足令故事讓原本已經被新媒體衝擊的平面報紙,雪上加霜。
根據中國新聞網統報道顯示,紙質出版物由於紙介質載體的限制,信息容量相對有限,並且文字加圖片的傳播變現形式較為單一,而且一旦發行,內容便不可更改,對信息的擴展十分困難。
受到疫情影響,零售報紙的發行限制、企業商家的廣告發行暫停、收入的下降,並且會影響很長一段時間。
疫情期間,閱讀報紙同樣需要消毒,報紙印刷和發行過程中都需要消毒,成本增加,倘若說沖在第一線的記者的存在,有著重要的價值,那麼印報人和送報人們辛苦的完成發行工作,只為了把一張張薄薄的報紙及時送到早在手機上了解了前一天新聞,甚至是當天早上的新聞的用戶手上。這樣的工作,還有存在價值嗎?
紙媒的特殊質感決定了它作為一種媒介的特殊性,也有其文化歷史意義,但它終究只是一種信息的載體,讀者需要的是信息而不是載體
即使在海外的紙媒,「寫誰誰看,誰寫誰看」也已經是公認的事實。海外華人移民關注紙媒的歷史,要從1815年—19世紀末是洋人辦報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的華僑辦報,才開始在大部分的華人聚居地,發行紙質報紙。從早期的教會宗教宣傳為主,到如今以當地華人社區時事新聞動態。1955年,取消雙重國籍後,多數海外華人不得不加入當地國籍。同時面對與自身的傳統、文化相割裂的迷茫與痛楚。由此開始了從華僑到華人的身份轉變,而其所辦的華文報紙,亦從「華僑報」變為「華人報」。而如今在人人手機、人人微信的情況下,真正獲得實時新聞的來源以及不再是紙媒,而紙媒的「寫誰誰看,誰寫誰看」的現狀就更加突出,尤其是在老僑居住相對集中的地區。日報,一天發行一次,講述前一天的事情。周報,一周發行一版,刊登一周的新聞。月刊,一個月出一份合輯,記錄一個月的要聞。這紙媒不得不面對的短板,再快也比不過網路媒體。時效性比不上新媒體。傳播廣度比不上新媒體。生動形象上比不過視頻。討論比不過社區。

從美國的華文報紙來看,一對台灣留學生夫婦在1979年6月創辦了《美南新聞》,曾經成為涵蓋達拉斯,華盛頓,芝加哥,亞特蘭大,波士頓、西雅圖、聖路易以及波特蘭等全美各地的「美南報系」。幾年前,也曾經在美東地區新澤西等地「試水」,結果並不理想。
香港的《星島日報》在六十年代已擁有美東、美西、加東、加西、歐洲、澳大利亞等不同版本的海外版。而台灣的「聯合報系」於1976年在美國辦起《世界日報》,已在美、加 出版多個地方版。1990 年1月創刊的《僑報》得益於過去數十年中國新移民的迅猛增長,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成長迅速,在美國東西二岸發展最快和有影響力的華文媒體。
2020年開始,受到疫情的影響,禁足令故事讓原本已經被新媒體衝擊的平面報紙,雪上加霜。
根據中國新聞網分析,除時效性收到局限以外,紙質出版物由於紙介質載體的限制,信息容量相對有限,並且文字加圖片的傳播變現形式較為單一,而且一旦發行,內容便不可更改,對信息的擴展十分困難,也成為如今紙媒的不可逾越的瓶頸。
受到疫情影響,零售報紙的發行限制、企業商家的廣告發行暫停、收入的下降,並且會影響很長一段時間。疫情期間,閱讀報紙同樣需要消毒,報紙印刷和發行過程中都需要消毒,成本增加,倘若說沖在第一線的記者的存在,有著重要的價值,那麼印報人和送報人們辛苦的完成發行工作,只為了把一張張薄薄的報紙及時送到早在手機上了解了前一天新聞,甚至是當天早上的新聞的用戶手上。這樣的工作,還有存在價值嗎?
紙媒的特殊質感決定了它作為一種媒介的特殊性,也有其文化歷史意義,但它終究只是一種信息的載體,讀者需要的是信息而不是載體

在後疫情時代,紙質媒體的傳播性、閱讀性、參與性、檢索性,都沒有辦法和新媒體相提並論。尤其是在時效性上,新媒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五花八門的視頻軟體、各種各樣的實時傳輸平台。
在海外華人中,新移民群體日漸擴大,高收入、高教育、高文化年輕一代華人,對於智能手機的網路閱讀、了如指掌。微信的普及、公眾號推文的狂轟濫炸,真的、假的,每天幾百條,甚至上千條推文跳到手機里來,我們的閱讀模式已經從被動閱讀,到如今的主動刪減。
讀者需要的是快速、準確的信息,而不在乎發布信息的載體
老百姓對新聞的真實性的需求和關注與日俱增,記者是走在第一線最真實的記錄者。新聞永遠走在最 的前沿,紙質媒體何去何從?
本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GNYLife.com】整理編輯,原文、圖片轉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無法註明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小婭認領(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作出單獨聲明。如覺侵權,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