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現象|赴美學習第8年,哈佛中國博士開始崩潰了…

近年來,隨著海外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多,留學生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就在幾天前,一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念大四的中國留學生小田,選擇在公寓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據耶魯大學(YALE)研究人員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癥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癥狀,而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國學校在內的高校調查也收到了類似的反饋。
近日,一名在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第八年博士學業的中國留學生海倫·高(音譯),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不少中國留學生在生活中都面臨著強大的壓力。她在文中分析了這些給大家帶來焦慮和抑鬱的壓力來源,主要歸結為四個方面:學業壓力、對父母的慚愧、害怕導師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適的心理疏導。

▲不少海外留學生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圖據《紐約時報》

哈佛博士心態崩潰2015年秋天,海倫?高開始了在研究生院最後一年的學習,而這一年是她赴美工作學習的第八年。
正是在這一年,她發現自己的心態開始崩潰了。
早晨醒來時,她能夠清楚地聽到自己心臟「噗噗」跳動的聲音;研討班討論時,她支支吾吾地表述一些不連貫的觀點,而同學們的聲音猶如刺耳的噪音,將她的聲音完全淹沒殆盡……
在前幾年,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海倫·高第一次見到哈佛校園中那些楓葉紅的喬治亞風格建築,是從父親20多年前旅遊時帶回的明信片上。在其中一張哈佛風光的照片背面,父親用藍色墨水筆寫了一行字:「希望有一天,你會親眼看到它的美麗。」
▲哈佛大學。圖據網路
20幾年後, 海倫?高實現了父親的願望,並且一度很享受在哈佛校園中的時光,但是到了她讀博最後一年,事情發生了變化。
「那段時間,我沒有心情關注周圍的任何事物。埋著頭從一棟教學樓走到另一棟教學樓,眼睛盯著地,心裡數著地磚的塊數,強迫自己不去胡思亂想。」 海倫·高寫到。
焦慮症的發作令她意外。畢竟,這已經是她離開北京,赴美求學工作的第八年。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在學校感覺到孤立,用一門陌生語言閱讀的沉重負擔,和在北京的親朋長久分離產生的隔膜,都開始一股腦的壓在她身上。
為了搞清楚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海倫·高開始試圖反思。她觀察那段時間其他中國留學生身上發生的事情,但是,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只是小小的不順而已:缺課,抱怨失眠,突然幾個月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在社交媒體上發各種矯情長文……可事實,真的這麼微不足道嗎?留學生抑鬱與焦慮來源分析據《中國教育報》報道,2016年,共有54.45萬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而這其中一大半的學生在美國。這些學生無不是經過了痛苦的雅思、托福等一系列考試,在課後刷了無數英語習題,才來到了夢想中的學府。
然而,在這越發龐大的留學生人群背後,是不容樂觀的留學生心理問題。
耶魯大學(YALE)研究人員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發現,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癥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癥狀,而美國大學生整體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比例只有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國學校在內的高校調查也收到了類似的反饋。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學生的抑鬱與焦慮?

A、學業壓力

作為學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儘管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等挑戰令人頭痛,但是,其中最嚴酷的問題,莫過於學業壓力。
雖然出國前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做了准分的準備,但多數中國留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美國高校教育模式的要求。因為在之前十多年的學習經歷中,他們更適應以結果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而這無疑和美國強調分析過程及批判性思維的學習方式相衝突。
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學生們越努力,越有可能會加深他們在國外的挫敗感。他們一堆堆精心整理的筆記並不能促成一篇論文提綱。歷史考試問的問題往往是關於假設情景的看法,而非他們努力記住的歷史事件。這一切無疑令人灰心。

B、無法獲取導師信任

而另一個常常被人忽略的問題在於,中國留學生很難和學術導師建立富有成效的關係,而這無疑加深了他們的挫敗感。
在此前美國西南部一所大學針對19名中國研究生的調查中,他們都表示他們的壓力來自很難取得導師的信任。甚至有人擔心,語言上的障礙可能會讓導師懷疑他們的智力水平。
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有時候一宿一宿睡不著覺,翻來覆去的想自己白天和導師聊天時候詞不達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談話,或者給導師的郵件中是不是有措辭不當的地方……
這些問題似乎非常的普遍,事實上,很多美國學生也會遭遇類似的窘境。但是對中國學生來說,這些問題顯得尤其困擾。
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觀念是前途與學業成績的好壞有莫大關係。然而在出國留學之後,這樣光明的幻想往往反過來給他們帶來強烈的不安感。

C、高額學費後的經濟壓力

同時,對於很多中國留學生來說,他們的壓力還來源於對於失敗的恐懼——失敗的代價是不能想像的。絕大部分中國學生是支付全額學費來美讀書,每年的開銷高達五六萬美元,而這大約是目前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
因此,在中國留學生中,很多來自工薪階層的孩子都是父母傾盡畢生積蓄,或者賣掉房子才送出國的。儘管在父母方面,為了孩子的未來,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但是孩子的壓力並不會因為慷慨而減少——
那些來自深圳、長沙、北京等各個城市的孩子們,他們在努力跟上學校進度的同時,難免還在為經濟上的壓力而輾轉反側。
此前芝加哥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表達了一種留學生的普遍焦慮:她的成績是否配得上工薪階層的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大筆學費,而這種焦慮甚至遠超出高考的焦慮。
而最近一次的畢業生工資調查,似乎更加重了他們在這一層面上的焦慮: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和智聯招聘在2017年9月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超8成海歸月薪低於1500美元——而這個數字,僅略高於國內高校畢業生。

D、無法向心理諮詢師求助

共同的困惑和焦慮,讓留學生們自發地結成同盟互相求助。但是,即便是對於那些最開放的學生來說,接受精神治療仍然是一個遙遠的概念。
儘管,在此前多次發生的中國留學生自殺或猝死事件後,學校在發布給全校學生的信件中總會在最後提到心理諮詢的熱線及諮詢方式等等,然而對於留學生來說,似乎仍顯得杯水車薪——
耶魯大學此前的調查中發現,儘管中國留學生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驚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學校中有心理健康諮詢的服務,而真正諮詢過的同學,只有4%。
而在這些進行過心理諮詢的同學們看來,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頗為雞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長和諮詢時間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語言障礙正是很多中國學生壓力的根源,所以他們很難用英語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緒。
而那些端坐在心理諮詢室的諮詢師們,可能和中國唯一的聯繫就是吃過熊貓快餐(一家經營美國化中式快餐的連鎖餐廳)的外賣,所以讓他們理解中國留學生對於家裡美味飯菜的懷念,似乎並不現實。
目前,一些學校諮詢顧問領導的支持小組和外展項目,正在得到亞裔學生的支持,而海倫?高也表示,希望這些項目能夠擴展到中國留學生中,讓大學僱傭那些適應良好的中國留學生擔任社區顧問,為那些適應不好的同學提供幫助。
「中國學生在大多數美國校園中都是規模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大學管理者應該更加努力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至少像這些學生努力被大學錄取那樣的努力。」

本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GNYLife.com】整理編輯,原文、圖片轉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無法註明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小婭認領(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作出單獨聲明。如覺侵權,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方穀雨

關注北美生活網,即時收取北美海外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海外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