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中的愛心音符—— 雪絨花老人院演出尋蹤
紐約市西去20餘英里,有一處山水相依、風景秀麗的保護區名之為南山。南山西麓的蕭山村,住著張蓓博士和她雪絨花合唱團的孩子們。
在藝術中泡大的音樂家,張老師不僅在言談舉止中透出女性的柔美,美麗的歌喉擅長低吟淺唱,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顆熱愛兒童、勵志育人的愛心。這不,2018年感恩節的第二個周末,張博士就帶著她的兒童樂團,來到李庄的CareOne Assistant Living老人院進行義演了。
張老師的精心培育下漸漸萌芽的純凈美妙的天籟童聲, 愛心音符在老人院的音樂廳飄蕩。這裡有獨唱,合唱,鋼琴,小提琴。悠揚銳耳的《茉莉花鋼琴曲》, 敲擊人們心弦的《雙臂之歌》,把人帶入老人們年輕歲月的《彩虹在天邊》,讓老人們沉沁在美麗的音符織成的記憶里。
這已經是她們第二次來這裡了。就在今年暑假,雪絨花兒童合唱團在90多度的高溫天氣下到這所老人院演出,並且由於當地著名導演、北大才子王導演的照片和文字在朋友圈迅速傳開,在華人社區引起普遍的讚揚。蕭山才女Maria曾經用詩意的語言概估為「清涼的雪花將炎夏的午後化成溫暖的往昔」。
就在同一個酷暑期間,張蓓老師把她的雪絨花兒童合唱團帶到Roseland 一家可以容納80多位老人的養老院,後來還到Westfield的Sunset老人院義演。
她們的每一場演出,都給老人們帶來華人的愛心。每一場音樂會結束之後,都會有些老人遲遲捨不得離開;曾有小朋友李雨辛一個又一個不停的彈奏巴赫的平均律。據張老師介紹,儘管大家假期活動很多,到老人演出的事大家爭相報名,有的節目她不得不因時間有限而忍痛割愛。
這是雪絨花的所有爸爸媽媽的辛勤付出的結果。
在每次義演中,人們都會看到拉小提琴的兄弟倆。老大叫石一璞,老二叫錢一樂。他們的琴藝,美麗的旋律,贏得一陣陣的掌聲。爸爸媽媽的願望,是讓「他們身心健康,自信,具有同情心並知道體諒他人。去老人院義演使這些學音樂的孩子把美麗的音符傳送給了暮年中白髮蒼蒼的老人,讓孩子懂得給予和獲得一樣使人快樂。」 所以做媽媽的非常感謝張蓓老師投入時間精力去做「這項對老人和孩子有意義的活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會給予和愛;讓暮年之中的老人體會到活力和關注。」
「我很喜歡去養老院表演」,10歲的男孩徐謙恆說,「老爺爺老奶奶們,很認真的聽我們唱歌和演奏。每個歌曲的結束,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這讓我感覺到每天的鋼琴沒有白練。我的琴聲能大家帶來歡樂!」 徐謙恆的媽媽張敏華說,「作為家長,我們非常支持這些義演。平時孩子去合唱團,我們並不知道他們唱的怎麼樣。義演活動以演代練,我們家長更能了解孩子平時的練習情況。同時我們也用自己的演出成果回饋社區。我們也在義演過程中認識一些有共識的琴爸琴媽,交流陪練心得,真是一舉多得!」
在眾多的家長中,有一個家長組織叫「真愛力量」 (True Love for Special Needs Family」)。組織的成員同樣愛好音樂,不同的是她們以自閉症兒童等特需家庭為主。他們克服困難積极參与雪絨花到老人院演出。他們希望將大愛與善良植入這些特殊孩子們心中, 讓這些被社會關愛的孩子們學習付出,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心存感恩地祝福老人!
音樂已經從教育領域走入社會服務領域,中國人的社區形象也在單一的勤奮工作之外,增加了愛心奉獻的西方博愛精神,而且已經用華人本有的孝心對這種愛心進行了自己的詮釋。
但是,雪絨花帶來的只是歌聲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用WeChat採訪了正忙於綵排的張蓓博士。以下是她的原話:
” 我喜歡孩子。我希望用自己的音樂知識培養身邊的孩子們。我要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我要讓他們在音樂方面得到足夠的熏陶。我要用音樂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我要孩子們在給老人們送去愛心的過程中培育自己的愛心。「
音樂培養自信,養育育愛心,促進華人孩子的身心綜合發展。這種視野,遠遠超出音樂教育本身。 音樂教育不只是學習一種樂器或者唱幾首歌,它更是塑造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進而在這種生活方式中使靈魂升華並凸顯一種做人的品格。自然語言代表大腦說話,音樂則是為靈魂沉吟吶喊。生命的律動在每一首歌曲中,在每一種旋律中得以表達。所以,雪絨花的孩子,其成功並不只在聽眾的掌聲里,而是更多的體現在經過無休止的枯燥重複之後將無數名作變為生命的音樂。這就是對靈魂的錘鍊,準備著一個無堅不摧的人生。
這種對社區的愛心奉獻,同時也在悄悄的改變華人的族群形象。就在合唱團離開第一家養老院之前,就已經聽到老人談論「那些中國孩子歌手」了。
華人的本性是內在的善良。世界擁抱華人的,將是也只能是華人對世界付出的愛。學音樂的孩子到附近的老人院演出,意義決不只是「愛心奉獻」。這些活動更深層的結果,是通過和老人的交往讓我們的後代獲得不可多得的另類教育機會;而這種機會無論多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都是提供不了的。
雪絨花合唱團正在成為孩子們音樂世界的精神家園。她們如雪絨花那樣普通,但又像雪絨花那樣佔據著精神世界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