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文化漫談|從詩歌的發展史中尋找詩歌的定義

一般認為,我國詩歌誕生於距今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商朝,但也有人認為,在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我國便已出現了詩歌,如《擊壤歌》就被很多人認定是從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作品。

而到春秋末期由尹吉甫採集、孔子編結成的《詩經》則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與古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成書的時間相近,但比世界上公認最古老的《吉爾伽美什史詩》遲了約一千多年。不過,《詩經》中的作品大多創作年代不詳,跨度巨大,並且大多是以寫實為主、題材廣泛,最重要的還是自從誕生到今天,不管是在文字書寫、還是在讀音與意義上都是一脈相承,變化不大。而後者則不僅主要是以神話的形式存在,到今天,《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書寫文字更是早已完全變了樣,讀音難以考證;《荷馬史詩》的變化雖沒有那麼大,但在成書後也曾幾經修改,直到公元前二世紀前後才正式定稿。所以說,如果把《詩經》稱作是人類歷史上最有據可考、最真實最有歷史價值、最早的一部原汁原味的詩歌集也不為過。

作為五經之首,《詩經》除了為後人研究我國上古時代的政治、軍事、經濟、語言、文化、情感、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甚至天文、地理與自然災害等等提供了生動翔實的證據外,還為詩歌的創作制定了方向與宗旨,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無邪、立言、立行詩歌三要素。也即是詩歌的創作,應該要似小孩子一樣,天真活潑、純潔正直且沒有邪惡庸俗的思想內容;為後人提供真實的時代史料與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除此以外,孔子還設定了詩歌存在的意義是激發人們的鬥志、感受生活、歌頌友誼、揭露醜惡等等。

數千年來,我國詩歌的創作也大致遵循於此,縱有改變,也只是在創作形式之上,已由開始時的簡單轉向了複雜與多樣化。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先人們首先是懂得押韻的利用,之後因發現了長短音才又出現了律詩、絕句、詞等各種詩歌文學變體。而這些改變,實際上也是我國語言研究與應用領先世界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我們的先人們把詩歌創作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大海之所以充滿著激情,充滿著活力,是因為她那永不停息的洶湧的波浪。我們的先人們就是受此啟發,然後在詩歌創作時按照一定的格式把短音字與長音字交替使用,以便吟唱起來時產生一種像波浪一樣高低起伏的動感,這就是律詩之所以要注重平仄應用的由來。

長短音的發現與應用,不僅極大地豐富與完美了我國的詩歌文化,也讓我國的詩歌創作進入了全盛時期,並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既有重要歷史價值,又可以豐富人們生活的文化瑰寶。

從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來看,但凡與『詩』字有關聯的文學體載,不管是詩詞抑或是歌賦,都是具有特定的要求與特定的格律的。

一、必須意境優美清新,不落俗套,這是詩歌的根本與靈魂所在。如果一首詩寫得庸俗污穢,下流且沒有新意,就猶如一個道德敗壞、思想頑劣之人,縱使金衣玉錦,也難掩其骯髒的靈魂而被時間所拼棄。

二、必須符合邏輯與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如《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什麼欲窮千里目,就必須更上一層樓?這其中的邏輯與人生哲學,雖說簡單,卻是詩的亮點。

三、必須是積極向上、健康且充滿著正能量。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除了正義凜然之外,讀來還能讓絕望中的人們得著勇氣、看到光明。——面對生死抉擇,既不怒目,也不與爭,有的,只是一種淡淡的把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理所當然與無怨無悔,這是詩歌的高雅之處與意義所在。

四、詩歌不同於散文也不同於小說,她不僅要求文字優美,還要求有節奏有韻律,更要求言簡意賅。如《擊壤歌》,平平淡淡顯顯淺淺的二十三個字,卻把上古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實是千言萬語也無法達到的境界。

五、必須善於利用排比、層遞、對偶與誇張等各種修辭手法。如《木蘭辭》中的: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詩中的排比、層遞、對偶與誇張等修辭手法不僅極大地加深了詩歌中所想表達的意思,還極大地加強了詩歌的節奏感的同時也讓詩歌顯得更有氣勢、更加豐滿、更加優美,這就是所謂的詩歌的獨特的語言特點。而這些特點,實際上也是與大自然的發展規律與審美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層遞的應用,便是來自於『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大自然規律;而對偶、對仗的應用則是來自於大自然的『平衡美』法則,以令上下兩句之間的文字與意思相互呼應、相互制約、相互平衡對稱,然後讓人產生一種視覺與聽覺上的美感。

六、詩歌的音樂性。在大自然中,有些聲音讓人感到惶惶不安、驚恐害怕;也有些聲音令人賞心悅耳,喜聞樂聽。對於前者,人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但對於後者,則又常常是如蟻附膻、趨之若鶩。於是,為了隨時都能聽到這種令人感到『快樂』的『聲音』,『音樂』也就跟著誕生了。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詩歌又是因為『音樂』的誕生而誕生的,也即是,她必須服從於音樂。幾乎可以肯定,人類對音樂的認知,要遠遠早於文字出現的時間。在今天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里,儘管還沒有文字,但人們卻懂得根據一定的節奏來擺動身體、唱歌跳舞,這就是很好的證明。而據歷史考證,《荷馬史詩》在成書之前,便已經被人傳唱了好數百年,直到公元前九世紀後,才被荷馬用古希臘文字正式記錄下來;我國的《詩經》同樣如是,在還未被編結成書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些詩歌便已廣泛傳唱於民間,尹吉甫與孔子也只不過是把它採集並用文字記錄下來而已。而這些詩歌之所以能夠在民間長久傳唱,就主要是因為它的音樂性和人類與生俱來對音樂的強烈喜愛與嚮往。

正因為創作的目標明確,且又能把每一個文字的字義、屬性與語音特點、甚至大自然的發展變化規律與審美觀都規範、都融合到詩歌的創作之中,才使得我國的詩歌不僅名揚天下,具有特殊的歷史與教育意義,更是優美生動,簡潔明白、誦唱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給人一種口舌留香、回味無窮的享受。

從文學的分類與發展變化來說,詩歌也可稱得上是中華文學的急先鋒與最高境界、最優美的存在。因詩歌誕生於沒有紙筆、甚至沒有文字記錄而只能言傳的奴隸或原始社會,所以,她不僅要考慮怎樣才能方便人們去記憶去理解,還必須考慮怎樣才能更方便人們去傳誦去吟唱。這樣一來 ,詩歌創作就註定不能隨心所欲而必須有所限制。既要表達完整、顯淺明白又不能太長,更要盡量避免出現拗口,同時還必須注重哲理與押韻的利用。太長了人們無法記憶;表達不完整又讓人不知所云;太深奧了人們又難以理解;沒有哲理性就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同與引起人們的共鳴;拗口沒有韻律又讓人吟唱起來索然無味,也就無法在人群中流傳開去。

事實上,經過數千年的不斷實踐與改進,我國詩歌的創作早已非常成熟與完美,正因如此,它早已超越了文學的範疇而在人們的心目中變成了優美與高雅的象徵。正所謂詩與遠方,不僅充滿著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更是讓人難以自拔的嚮往,這就是詩歌的特點。而我國的詩歌創作之所以能夠保持長盛不衰,深受人們喜愛,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得益於此。

只是,詩詞歌賦的創作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不僅僅需要熱情,還需要天賦,更需要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理解與對文字的精準把握力。

有天賦不一定有熱情,而有熱情卻又不一定有天賦。有熱情沒有天賦,詩作往往流於平淡且缺少靈氣;有熱情有天賦卻缺乏對人生的感悟,則很難寫出有深度的作品而流於膚淺。歷史上,有天賦卻缺乏熱情的詩人很多,他們的特點是作品很少但質量很高,如寫下《春江花月夜》的唐朝詩人張若虛,雖終其一生只僅此一首(也有說兩首的),但足以流芳百世。當然,沒有天賦但充滿熱情的詩人也不少,他們的特點就正好相反,作品無數卻往往無一可取。如一生創作超過四萬首詩的乾隆大帝,留下的就是一堆笑話。所以說,歷史是殘酷的也是公正的,好作品就是好作品,要不,就算你擁有帝皇般的權力,也只能是得意一時而無法避免淪為後人的笑柄。

通常,在人們的眼裡,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但在詩人的眼裡卻往往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是一種感悟、一種情懷。如《題西林壁》,尋常人看到的只是廬山的迷人景色,但詩人看到的卻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學,這就是來自於詩人對人生的一種深刻感悟。

說到對人生感悟的深淺對詩歌創作的重要性,讓我又想起彭德懷元帥的前妻劉坤模為他寫下的一首五絕:

橫刀不見人,烏石緬雄風。

華夏開新宇,猶憶大將軍。

這首詩有什麼特別之處?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彭德懷元帥的一生有過三段感情。一是與他舅父的養女、也即是他的表妹周瑞蓮。只可惜,在年青的彭德懷外出從軍期間,他舅父因欠下地主的錢財而被害至家破人亡,還未過門的周瑞蓮也被迫要以身抵債。孤獨無助、生性貞烈的她只好爬到附近的山上跳崖自殺。後彭德懷回鄉得知,悲痛欲絕,本想就此孑然終老,但迫於年邁的祖母的壓力與機緣巧合,在熟人的撮合下認識了他的一個工友的妹妹,也即是他的前妻劉坤模,才令他重新振作起來。如果說,那是一個和平時代,那麼,他倆也必定會有著幸福的未來。但當時的中國,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軍閥相互廝殺,實是處於生死存亡的艱難時刻。所以,婚後不久,胸懷大志的彭德懷又只好踏上了救國救民的征程。之後,隨著他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的家人也開始受到迫害。作為他的妻子、才十餘歲的劉坤模就更是因此遭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為了躲避迫害,她曾一個人躲到深山;也曾為了生存而把污泥塗到臉上裝成乞丐穿村過巷去討飯而被惡狗追咬過好幾次。在一次前往上海尋找彭德懷的途中,她意外認識了當時著名共產黨人陶鑄的母親,並在她的幫助下情況略有好轉。後又幾經波折,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正在這個時候,早已身疲力竭的她,卻突然聽到了彭德懷已為國捐軀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只好接受了一個同事的求婚,並很快生下了一個女兒。只是,這一切並沒有磨滅她對彭德懷的思念。1937年,平型關大捷後,已身居八路軍副總司令的彭德懷的名字立刻登上了各大報紙頭版,劉坤模也因此得知她深愛的男人竟還活著,並通過信件與他取得了聯繫,後又在彭德懷的按排下到達了延安。但當歡天喜地的彭德懷知道她的近況後,縱是百般不舍,也只能面對現實,勸她回到了丈夫與女兒的身邊。

在感情上再次受挫的彭德懷,並沒有怨恨任何人,因為他深知,這是外敵入侵與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結果。所以他決定暫把個人之事放到一邊,先把倭寇趕走再作考慮。只是,作為一個年已不惑的高級將領,在那還非常傳統的年代裡,他的婚姻大事自然無法讓身邊的戰友視而不見。後在陳庚大將的百般勸說與精心安排下,讓他認識了一個叫浦安修的女孩,才又再次點燃了他的愛火。只可惜的是,之後的浦安修雖與他攜手走過了那艱苦的戰爭歲月,又一同迎來了人生的輝煌,但卻未能陪他一起穿過那人生中最後的風風雨雨。

1959年,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彭老總落難,浦安修卻選擇了離婚。在他們最後的一次見面時,彭老總特地取了一個梨,削了皮,分做兩半,放到盤子里遞與浦安修說:「如果你相信我,就不要把梨吃了;如果你也認為我是壞人,那你就把梨吃了,我們就從此一刀兩斷!」浦安修猶豫了一下,取梨吃了;彭老總則把那剩下的半邊梨狠狠地砸於地上。而在同一個時期,劉坤模同樣受到迫害,有人要她以被彭老總拋棄的名義寫檢舉材料,但她卻不顧自身安危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憤憤地說:「當初離婚,完全是我的錯!我只知道彭德懷是好人,要說,我也只有說好話!」

1974年,已經遭受十多年磨難的彭老總的生命進入倒計時,很想再見浦安修一面,但被無情拒絕。就這樣,一個曾經統兵百萬、名揚世界的開國元帥,竟在無一親人陪伴下孤獨的離開了這個世界。1978年,神州大地雲開霧散,時間終於證明彭德懷元帥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的具有真知灼見的政治家,於是,他的冤案不僅很快得以平反,國家更是決定為他䃼辦一場盛大、隆重的追悼會。彭家後人得知後,第一件事是向中央伸請拒絕浦安修參加。而此時遠在哈爾濱的劉坤模也才從《人民日報》上得知彭老總早已逝世的消息,傷心欲絕的她幾乎暈厥過去。1987年,應有關部門邀請,在彭家後人的陪同下,年已77歲高齡的劉坤模回到已闊別五十多年的烏石鎮參觀彭老總故居,並應邀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有三大特點:一是大道至簡。可以肯定,彭德懷元帥波瀾壯闊、充滿著傳奇與坎坷的一生,即使是一百萬字也未必能一一道盡,而用二十個字便不僅生動地把他的英雄形象躍於紙上,還把詩人自己對他深深的思念完美地表達了出來,還有比這更簡潔的嗎?

二、開頭的『橫刀』兩字、與結尾的『大將軍』三字,雖是借用於1935年毛澤東主席為感謝彭老總在長征途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而為他寫下的一首六絕: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但其所表達的意思卻又有所不同。橫刀二字,原詩形容的是彭老總的英勇無敵,但此詩指的則是其為囯為民而奮鬥的一生。而『大將軍』三字,原詩表達的更多的是讚歎與形容彭老總具有『大將軍』的英雄氣概;但此詩還包含有『名謄』之意,也即是彭老總無愧於『大將軍』這三個字。

三、詩的每一句都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彭老總的高大形象的同時,又非常自然、非常巧妙地訴說了自己對他深深的思念。第一句『橫刀』兩字寫的是彭老總,『不見人』三字則寫的是自己因為再也見不到他而感嘆、而難過。第二句最後的『雄風』兩字說的是彭老總剛正不阿,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前三個字則寫的是詩人在『烏石』這個他們曾經相愛、曾經一同生活過的地方,就更是抑制不住自己對他的思念。第三句雖沒有提及任何人,但意思卻是再明顯不過:華夏為什麼能開新宇?當然離不開英勇善戰的彭老總的貢獻!除此以外,這一句其實還有另一個意思:那就是如今您已經平反,人們的生活也好起來了,我是多麼的希望您還活著,看一看這個新世界啊!也正是這一意思,才引出了最後的一句:猶憶大將軍!

縱觀此詩,刀光劍影之中,卻又透露著柔情千縷;既氣勢磅礴、充滿著豪邁與激情,又透露著濃濃的思念和綿綿不斷的傷感與無奈,真所謂是情與景交融,愛與恨交織。因此,儘管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首詩並不完全合律,但從所表達的意思上來看,她仍算得上是一首難得的好詩:顯淺明白卻意境深刻清晰,通俗易懂卻又文筆自然緊湊,仿如行雲流水,毫無做作。所以,此詩一出,便立刻傳遍了神州大地,讓人讀來無不感慨萬千甚至潸然落淚。

其實,生長於戰亂年代的劉坤模並沒有讀過多少書,更沒有專門學過作詩。對此,她自己也都承認:「我不會寫詩,只不過是想表達自己的心情而已。」而一個沒有學過作詩的人,又為什麼能寫出如此有深度的作品?毫無疑問,那就是因為她是這一事件中感觸最深、對彭總愛得最真與對他的不幸遭遇最能感同身受的人。當然,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因為她與我們一樣,都是生活在一個充滿詩意的國度里,不管生活多麼艱辛,多麼坎坷,我們總能時時刻刻感受到詩歌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並從中得著勇氣與激情的同時,還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詩歌的熏陶而在心中播下詩的種子,然後當你對人生的感悟達到了一定深度,詩就可以在你的心靈深處萌發。於是,你便可以用最精簡最顯淺最優美的文字把你的心情表達出來,這與『人情練達即文章』是一樣的道理。

回望過去,我們充滿著感激,又充滿著自豪。感激的是,我們的先人們創造了如此輝煌燦爛的文明,創造了如此優美而又充滿著激情的詩歌文化,讓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沐浴在詩情畫意的海洋之中,並讓我們的靈魂得以潔凈與升華的同時又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自豪的是,在歷經磨難之後,我們的詩歌文化終於走向世界,並正在影響著世界。但面對當下,我們卻又充滿著不安、充滿著疑惑。不安的是,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詩歌改革自是在所難免,但怎樣改革,怎樣取捨,一百多年來我們仍未取得共識;疑惑的是,在當今的一些詩歌專刊或所謂的先鋒詩人的推動下,媚俗且又下流的『回車鍵詩歌』正在充斥著各種媒體,而傳統的詩歌創作則已難登大雅之堂,這是為什麼?

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去拜訪廣西七老之一、著名詩人韋湘秋時,曾問:「我很喜歡寫律詩,但在平仄的運用上很難掌握,所以寫一首詩常常要花很長時間,怎樣做才好?」答:「那你先不要考慮平仄,且把意境寫出來了再說。」我又問:「不講究平仄算得上是律詩嗎?」答:「當然算不上。但七字的仍可以稱為七言詩,五字的可以稱做五言詩,把『律』字去掉即可。」接著,老詩人又談到關於押韻的問題:「詩歌又稱做韻文,所以寫詩一定要押韻,最少也要押大致的韻。」並䃼充說:「不講究平仄,最多就是回到唐朝以前而已,但沒有韻律,則往往就連詩都稱不上了!」

如果說,無雞不成宴,是我國民間對宴席最基本的要求;那麼,無韻不成詩則是數千百年來人們對詩歌的最基本的定義,這是非常明確的。

曾被郭沫若贊為『將軍本色是詩人』的陳毅元帥曾經說過:「寫詩要使人家看得懂,有思想、有感情,使人樂於誦讀。」 這個說法無疑也是與我國詩歌的定義是一致的。要讓人看得懂,那就必須簡潔顯淺;有思想有感情也即是要有意境;若想要人樂於誦讀,那就必須讓人讀起來有鮮明的節奏感的同時還得要有美美的韻味。後陳毅元帥依據自己的經驗還曾說過:「我寫詩,就是想在舊體詩和新詩中各取其長,棄其所短,使自己所寫的詩能有些進步。」很明顯,這實際上就是對我國詩歌改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陳毅元帥外,毛澤東主席也曾多次表達過自己對詩歌的看法,並明確地給出過建議:「詩不能似散文那樣直說。」也即是詩歌必須要有詩歌自己的語言特點。

而當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就更是說得明白:「世上只有節奏比較簡單的散文,決不能有沒有節奏的詩!」很明顯,這話可不僅僅是適用於我國,而是放諸四海皆準。如代表西方文學最高成就的《荷馬史詩》,就有著幾乎與我們的律詩一樣的『平仄』與節奏要求,這絕不是巧合,而是人類在詩歌創作實踐中的一個共同發現。

正因為對詩歌的定義是如此的明確,才使得我們對時下的詩歌創作充滿著懷疑與不安。眾所周知,在今天的詩壇,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頭輕腳重。也即是,當很多詩人仍在堅持傳統詩歌創作時,那些本更應該肩負起振興我囯詩歌文化,弘揚民族瑰寶的曾經被詩人尊為詩歌聖地的刊物卻早已變得俗不可耐,污穢不堪。以至令我國的詩歌創作失去了方向與凝聚力的同時,更是出現了群龍無首之亂象。也才使得那些膚淺庸俗、既沒有意境又沒有節奏韻律、根本就與詩歌沾不上邊、甚至連散文都稱不上的『回車鍵詩歌』得以任意肆虐;也正因有此,一向被國人視為聖潔高雅的詩歌,不僅被人狠狠地撒上了一泡尿,還厚厚地塗上了一層屎!如果說,這僅僅是斯文掃地、國粹蒙羞,腥臭難聞、慘不忍睹,那還是小事。若要是把我國的詩歌創作從此引入歧途、或因此引起傳承的間斷,讓已延續了四、五千年的文化瑰寶毀於一旦,那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但願,這僅僅是危言聳聽。

本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GNYLife.com】整理編輯,原文轉自韋日晨,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