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生便當帶中餐 被嘲笑霸凌,文化衝突
隨著各學校紛紛開學,不少家長又要開始給孩子們準備午餐便當盒。但便當盒如果帶的內容「不對」,是在美生活的亞裔孩子們的共同「噩夢」,因為如果帶的食物氣味較大,且有時看起來「賣相不好」,容易被別的族裔孩子嘲笑或排擠。雖然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亞裔人口,但這一現象似乎並未消失。
無論是連續劇「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第一集的情節,還是2016年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亞美頻道製作的「午餐時分」(Voices: Lunch Box Moment)視頻,關於亞裔孩子午餐盒的討論越來越多。「因為我沒有花生醬果醬三明治,讓我成為局外人」,不少亞裔孩子在網上抱怨,帶去學校的午餐盒被同學嘲笑是「蠕蟲」、「火龍」甚至「牆紙和地毯」,或者被認為氣味太重,不願同桌用餐。
【亞裔午餐盒】職場泡榴槤茶 同事誤認瓦斯外洩
一些已經成年的亞裔孩子在回想起來時也表示,雖然覺得那些孩子很幼稚,但當初年幼的自己也的確一度受到傷害。在紐約長大的吳小姐表示,小時候周圍同學都領學校發的午餐,只有自己帶的是媽媽做的美味中餐,「但諷刺的是,我卻會覺得尷尬,因為我是唯一自己帶午餐的人,彷彿成為被驅逐的人」。
在加州出生長大的羅焌諺,也遇到過類似處境。他創辦的媒體網站「NextShark」,旨在傳播世界亞裔青年之聲,也曾討論「午餐時分」現象,在文章里指出一些孩子因為午餐「奇怪」,或「聞起來好笑」而被霸凌。雖然披薩看起來好看而且令人羨慕,可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亞裔媽媽打包的午餐盒都棒呆了」。
羅焌諺表示,在很多方面包括午餐盒,都是白人孩子說酷,便引起大家追捧,如果所謂的「主流」,即白人孩子也覺得中餐酷,那便不會遭到嘲笑。
南加資深教育家孫陳小鳴表示,多年前自己孩子還在唸書時,這樣的情況比現在更嚴重。她表示,自己當時是會給孩子包西式三明治作為午餐,雖然家裡老人也認為這樣不夠營養,但她認為不必給孩子增加這樣的負擔,令孩子們失去一些人際關係的機會,成為其他孩子攻擊的靶子。她表示,這也並非是文化上的消極妥協,只是讓孩子更加自信、自我認知更加重要,沒有必要計較每周的五個午餐。
不少家長認為,如今隨著亞裔人口越來越多,中餐廳也越來越普遍,尤其在華人聚居區可能不太常見這樣的情況了。不過在紐約公立、私立學校都工作過的劉女士表示,即使在華裔學生居多的雙語班,她也曾見到過這樣的情況,甚至表示「還挺普遍的」。一些可能移民更早幾代父母生活已經非常西化的亞裔孩子,也不太認識一些亞洲食物,例如菜包飯、包子什麼的都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其中比較淘氣的孩子可能便會取笑帶這些食物的孩子。
她表示,通常在年幼一點的孩子中比較不明顯,尤其一年級以下。她認為老師和學校的引導非常重要,有些學校為了緩解這種情況,會把多元文化的食物放在學校菜單上,一些公立學校每周也會提供餃子或墨西哥餅(taco)。她建議,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遭遇這一問題,應該向老師、學校甚至學區反應,達成一致共識對待這個問題,如果學校和班級環境里是支持多元文化的,那麼孩子帶什麼都可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