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顏寧等4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30日上午11時許,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100人)及外籍院士(25人)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

其中包含4位華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高福與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鎖志剛(Zhigang Suo)和洛克菲勒大學教授、HHMI研究員陳珏(Jue Chen)兩位華人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據悉,本次美國科學院院士與外籍院士當選名單中,女性佔40%,創下了歷年之最。

4位當選華人都從事什麼工作?

此次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與外籍院士的4位華人,都從事什麼工作?《僑報》綜合科普媒體《返樸》和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及其他公開信息,做出了梳理。

高福:在全球首次鑒定出高效、特異的寨卡病毒單克隆抗體

高福,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細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衛生政策與全球健康策略研究。其領導的研究組在流感病毒流行病學、跨種傳播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建樹頗多。

顏寧等4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6月8日,新歸僑知識分子代表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圖為新歸僑知識分子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發言(圖片來源:中新社)

高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他1983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1986年北京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94年英國牛津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後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1-2004年任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博士生導師、 研究組長。2004-2008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2011年4月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17年7月起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病原微生物跨種間傳播機制與分子免疫學,主要從事T細胞識別、流感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機制、禽流感等動物源性病原跨種間傳播的機制研究等。

中新社曾報道,2016年,高福帶領團隊為設計阻止埃博拉病毒進入的治療抑製劑奠定分子基礎,並在全球首次鑒定出高效、特異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單克隆抗體。今年2月,高福在北京表示,總的來說,中國的疫苗應該是世界上最好的疫苗之一。他並呼籲不要因為出現問題就對自己研發的疫苗失去信心。

顏寧:從清華「歸海」到普林斯頓的教授

顏寧,結構生物學家。其實驗室一直致力於使用結構生物學手段揭示涉及膜轉運的生理過程和細胞過程,其實驗室在闡明人類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s)和各種真核電壓門控鈉和鈣通道(Nav和Cav)的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顏寧等4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顏寧(圖片來源:北京《中國新聞周刊》)

顏寧,結構生物學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做博士後研究。2007年回國擔任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導,成為清華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2017年,顏寧離開待了10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蒂爾曼(Shirley M.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

很多人知道顏寧的名字,是在2017年。北京《中國新聞周刊》報道,2017年她完成了一次身份轉換,從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拜耳講席教授變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這次選擇讓她被納入一個新的群體——「歸海」一族,並且被解讀為「負氣出走」。

顏寧有很多值得人們津津樂道的標籤:畢業於清華的美女學霸、結構生物學大牛施一公的得意門生、30歲的清華正教授、在CNS發文章如同灌水。

2011年,施一公與饒毅在第一次參選中科院院士時雙雙落選,當時這被視作海歸們遭遇「中國國情」 的標誌性事件。2017年11月28日,中科院新晉院士名單發布,很多媒體在報道這一消息時,標題都要捎帶上「顏寧落選」這個點。顏寧對此表現得毫不在意。她說:「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title(頭銜)。」

顏寧斥責網上那些關於她「負氣歸海」的猜想純屬無稽之談。她有些激動地說:「普林斯頓是我的母校,回到普林斯頓任教,是我一直的理想!」她還說:「清華對我的支持非常有力,令我毫無經費之憂。可以說,我在清華就跟公主一樣。」

顏寧得知自己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後,在微博上轉發了《返樸》的文章。

顏寧等4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科普媒體《返樸》由國際知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聯袂擔任總編(圖片來源:顏寧微博截圖)

鎖志剛:開發「分子縫合技術」

鎖志剛(Zhigang Suo),其課題組在力學與材料科學的諸多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包括:界面斷裂、電遷移、鐵電致材料失效、納米尺度的相分離與自組裝、電子封裝力學、薄膜力學等。

顏寧等4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鎖志剛(圖片來源:哈佛大學官網)

鎖志剛是美國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1985年鎖志剛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力學系,之後來美留學。1989年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後即任教於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1997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03-2006 任哈佛大學Gordon McKay講席教授,2006年起任哈佛大學Allen E. and Marilyn M. Puckett 講席教授。任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應用力學執行委員會委員,美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理事。與高華健、盧天健、黃永剛一同被稱作華人固體力學界「兩健兩剛」。

去年,鎖志剛團隊曾與中國研究人員一起開發出一種光響應「無痛」膠布。新華社報道,這種膠布在紫外光下可「無創且無痛」地輕鬆揭下,有望用於傷口敷料、皮膚給葯和製造可穿戴機器人等方面。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先進材料》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揚博士。研究人員沿用哈佛大學鎖志剛團隊開發的「分子縫合技術」,採用一種聚合物溶液,就像「兩片麵包中的果醬」,將材料「縫合」起來。鎖志剛說,「自然中充滿了漏洞,等待著我們去縫合」。

陳珏:研究耐葯相關蛋白

陳珏(Jue Chen),主要研究能夠利用能量、傳遞溶質的蛋白結構,探明細胞膜上轉運蛋白的結構和功能。這些蛋白對於跨膜傳輸營養物質,或是傳輸身體所不需要的毒質有著重要作用。理解這些蛋白如何運作,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主動轉運過程的基本機理。

顏寧等4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陳珏。(圖片來源:洛克菲勒大學官網)

陳珏是結構生物學家,洛克菲勒大學WILLIAM E. FORD講席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她於1993年在俄亥俄大學獲得化學本科學位,1998年在哈佛大學取得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分別在哈佛大學以及貝勒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2年入職普度大學,在普度大學相繼擔任助理教授(2002-2007),副教授(2007-2011)、教授(2011-2014)。在此期間,她還入選HHMI研究員(2008-)。2014年加盟洛克菲勒大學。她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細胞膜中轉運蛋白的結構和功能。

根據洛克菲勒大學官網信息,陳珏團隊的研究重點包括致病分子CFTR和多葯耐葯關聯蛋白1(MRP1)等。據悉,CFTR能引發囊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這種遺傳性疾病可引起各種器官出現問題,最為顯著的是引起肺內層異常分泌濃稠粘液,可導致複發性的危及生命的肺部感染。MRP1蛋白則最早於1992年在耐藥性肺癌細胞中被鑒定出來,研究組成員深入探索了MRP1內部結構。

美國科學院中華人學者超百名

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的文章稱,截止到2019年,共有超過100名華人、華裔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其中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華人諾貝爾獎得主,也包括丘成桐、陶哲軒這兩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

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在194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林可勝在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在1956年又轉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而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人科學家則是「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她於1958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49年後,第一位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大陸科學家為數學家華羅庚,這之後,夏鼐、談家楨、周光召以及賈蘭坡等中國學術界的元老相繼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國衛生部部長的分子生物學家陳竺於2003年當選為外籍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也於2006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今年當選為外籍院士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的導師施一公則於2013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楊振寧、姚期智以及蒲慕明這3位美國科學院院士放棄了美國國籍,他們也自動轉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4年,當時只有41歲的王曉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他也因此成為了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美國科學院院士,而第二位則要等到2009年,那一年,社會學家謝宇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華人社會學家,此後又有24位在大陸接受教育的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入選該院的院士是美國乃至世界學術界最高的榮譽之一。入選者不需要自行申請,而是基於其在原創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且持續的貢獻,新院士由現任院士在每年4月舉行的美國科學院年會上投票選出。每年將會有100名國籍為美國的新院士被選出,與此同時還有最多有25名的外籍院士被選出來。目前美國科學院院士總產生2347名院士,其中約有487名為外籍院士。截止2018年,他們中有190人曾獲得過諾貝爾獎。

本文由【大紐約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僑報,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