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隔離生活很煎熬?還好有它陪伴——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月18日刊發題為《視頻聊天和叫外賣:有智能手機陪伴的新冠疫情隔離生活》的報道稱,智能手機的廣泛運用,改變了新冠疫情的隔離生活。

現將報道內容編譯如下:

亞德莉·王(音)是正在與新冠病毒搏鬥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的一名「囚徒」,她用一張簡單的圖片捕捉到了隔離狀態下的生活本質。

她從自己居住的狹小客艙外,拍攝了一張出入口被鎖住的照片。上周,她把這張照片發在了社交網路上。

她寫道:「多想穿越這道門。」

從黑死病到1918年肆虐的流感,再到近年來暴發的一些傳染病。

歷史上的隔離事件表明,被緊鎖的大門分隔開的人們懷著同樣的心情:不確定、恐懼、孤獨、分離。不過,由於智能手機的出現,這一次的現實屏障正在顯現出裂縫。

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讓過去的一些隔離不再那麼令人煎熬。

不過,新冠病毒導致的這次隔離不同於人類歷史上經歷的任何一次這樣的時期,這是因為如今數字連接基本上已覆蓋全球。

自動草稿

2月15日,上海市黃浦區五里橋街道瞿南居民區青年社工高雅拿著手機查看社區居民發來的採購需求。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讓人們在隔離期間能夠遠程辦公、點餐、在亞馬遜網站上購物、與親朋好友視頻聊天、獲取社交媒體上最新的信息、下載電影和音樂。

簡而言之,可以保持與世界的接觸,同時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活動。

美國房產經紀人卡麗·馬尼斯卡爾科和丈夫羅傑一起在「鑽石公主」號郵輪上隔離,她發現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出人意料地忙碌。

她在美國政府出面接走郵輪上的美國公民之前曾接受採訪說:「最近幾天,我們一直在網上完成落下的工作,還在臉書上做了許多事。」

在中國,22歲的伊莎貝爾·達姆用微信和父親鮑勃·達姆聊天,看到自己的貓和狗回到了位於明尼蘇達州的家中。

她目前居住在浙江省,自去年11月以來,她一直在這裡教英語,現在大多數時間都待在自己的公寓中過著半隔離的生活。

她在電子郵件中寫道:「我認為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中世紀,我幾周前就要憋瘋了。」

伊莎貝爾每隔一天可以出趟門,她在公寓里給學生們在線授課。她還經常點外賣,不過送餐員不能上樓。

意義更重大的一點是,處於隔離狀態的人們現在有了前所未有的渠道了解關於疫情的信息。

比如,在中國廣東省,來自美國堪薩斯城的英語教師克麗斯塔·布萊克伍德一直在關注世衛組織與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的最新疫情信息。

有時,她和家人會從他們位於5樓的窗戶探頭張望,不知道空蕩蕩的街道是否表明疫情在蔓延。然後他們會查看手機上的信息來尋找答案。

四通八達的網路似乎在改變隔離的性質。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間,美國部分地區採取了「社會疏離」策略,為的是限制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當時只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擁有電話,人們連報紙都不敢觸碰,害怕會傳播病菌。

研究表明,新的媒體形態有助於減少與世隔絕的感覺。電台最初出現時,無線電波提振了在醫院與外界隔離的病人的情緒。

20世紀50年代末在美國奧馬哈進行的一項試驗表明,閉路電視信號讓精神病院病人可以看到並回應他們的親人,這有助於改善患者情緒。

1832年,北美暴發霍亂時,報紙上刊登了關於疫病流行的消息。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藥學史系系主任傑里米·格林說:「長期以來,新的媒體形態一直在改變著這些活動。」

目前的媒體似乎結合了過去的所有形式——文字、視頻、電台和電視台,而且在很短的時間裡無所不在。

他在提到2009年暴發的豬流感時說:「就算是在H1N1流行期間,我們也沒有看到社交網路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戴維·克雷斯韋爾說,智能手機如果用於開展令人愉快的社會交往,會有助於降低與外界隔絕所帶來的壓力。

波士頓大學研究新興媒體的教授詹姆斯·卡茨說:「沒有接觸的話,相當於被單獨關禁閉,是一種殘酷而不同尋常的懲罰。與外界的交流讓人們可以根據現實情況作出心理上的調整。」

在這個智能時代,小編想詢問一下大家是否離得開手機?歡迎各位留言互動哦~

本文由【大紐約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參考消息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