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零售銷售額意外上漲;微軟回購600億股份;比特幣創3個月最大漲幅
1. 69億資金流入價值股ETF;
2. 美國零售銷售額意外上漲;
3. 微軟回購600億美元股份;
4. 比特幣創3個月最大漲幅;
5. Newmont出售資產融資20億;
6. Point72創始人不再參與交易;
7. 摩根大通考慮接盤蘋果信用卡。
69億資金流入價值股ETF
美聯儲降息美股板塊開始大規模輪動,9月初至今,價值股票的ETF吸引了69億美元的資金。價值股票主要是指股價低於公司賬麵價格(Book Value)的股票。
另一方面,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在內的成長型股票,則在同期流失了1,300萬美元的資金。
今年美股瘋狂的聲浪主要由頭部幾家科技巨頭帶動,因為美國經濟狀況比較樂觀,而且市場預計美聯儲降息可以提供新的支持。
美聯儲明天很可能直接降息50基點
來源:Bloomberg – Value-Stock ETFs Pull In Billions in Pre-Fed-Cut Rotation Bet
美國零售銷售額意外上漲
美國商務部今天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美國零售銷售額意外上漲0.1%,其中網購銷售額1.4%的強勁漲幅,支撐了其他類別的下滑。
13個零售類別中的5個有所上漲,下跌的類別包括電子產品、大型電器、服裝,以及傢具。
專家認為,新的零售銷售額數據,不太可能會改變美聯儲降息的決定,不過大部分人認為25基點比50基點的可能性更大。
相比上個月,餐館和酒吧的銷售額變動不大
來源:Bloomberg – US Retail Sales Post Surprise Gain, Helped by Online Stores
微軟回購600億美元股份
今天,軟體巨頭微軟通知股東,11月21日前購買股票的股東,可以獲得每股83美分的股息紅利,高於此前的75美分。
此外,微軟還會追加回購600億美元的股票,2021年公司曾回購了相同規模的股份。
雖然600億聽上去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不過這隻占微軟龐大市值的不到2%。過去12年間,微軟股價激增了31%,市值今天突破了3.2萬億美元。
過去幾個月間,市場越發看好微軟在AI領域中的發展,股價暴漲
來源:Bloomberg – Microsoft Plans New $60 Billion Buyback, Raises Dividend 10%
比特幣創3個月最大漲幅
由於市場預計美聯儲降息後加密貨幣的購買需求會激增,今天比特幣價格激增了6.4%至每個61,337美元,創下了8月8日以來最大漲幅。
現在市場預計美聯儲降息50基點的可能性高達55%,而且不少交易員已經完全計入了美聯儲降息25基點的可能性。
自3月比特幣創下接近7.4萬美元的歷史紀錄後,一直在較小的範圍內波動
來源:Bloomberg – Bitcoin Jumps Most in More Than a Month Amid Fed Rate Cut Optimism
Newmont出售資產融資20億
全球最大金礦開採公司Newmont的COO本周二透露,公司通過出售幾個礦場和開發項目,可以融資至少20億美元。
Newmont在2023年收購Newcrest後,便透露會出售一定資產。本次出售計劃是為了精簡公司採礦收益最高的資產,同時提升銅的開採業務。
本月初,Newmont同意以4.75億美元,出售兩個澳大利亞資產
來源:Bloomberg – Newmont Is On Track to Get at Least $2 Billion From Asset Sales, COO Says
Point72創始人不再參與交易
對沖基金Point72 Asset Management發郵件宣布,創始人史蒂夫·科恩(Steve Cohen),將不再親自交易客戶的資本,但是仍然會擔任公司的聯合投資官。
過去30年來,史蒂夫一直是對沖基金行業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幫助公司從此前內幕交易的巨大輿論中恢復。如今,Point72有185個交易團隊,橫跨無數投資戰略。
從今往後,史蒂夫將會關注公司的成長,以及年輕交易員的培養
來源:Bloomberg – Steve Cohen Stops Trading for Point72, Marking the End of an Era
摩根大通考慮接盤蘋果信用卡
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正在和蘋果進行談判,並考慮接盤高盛集團想要放棄的蘋果信用卡業務。
本月初,彭博社報道稱,高盛已經以折扣價格,將20億美元的通用汽車信用卡組合出售給了巴克萊銀行。
5年前,蘋果和高盛合作推出信用卡,主要是為了擴大金融服務的收入。
蘋果還和Synchrony以及Capital One等公司討論了接盤信用卡業務的事宜
來源:Bloomberg – JPMorgan Explores Taking Over Apple Card That Goldman Wants to Di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