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為什麼頂尖美高里大多是富人小孩?美國教育分層比你想的更殘酷!

當我們在討論美國教育時,總是在談美國教育到底是快樂的,還是殘酷的?
後來很多人就開始研究美國教育,才發現,在美國,寬鬆的快樂教育是留給窮人的,「雞娃」的教育踐行者永遠都是精英階層。
美國的教育是分層的。

而且教育分層,從小學就已經開始了。
值得深思的是,中國的教育分層也在漸漸形成…

美國人才選拔標準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先來看下美國學校的招生標準是怎麼形成的
 
早期進入大學接受教育的,基本上都是上流社會的子弟們。
 
比如19世紀的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他們認為自己的子女是根正苗紅的美利堅接班人,哈佛、耶魯等常春藤盟校要培養的是他們的孩子。
 
他們給學校捐錢,並對學校的招生標準有所參與——為了阻擋其他族群的孩子進來。
 
他們開始設立門檻,比如說哈佛、耶魯這些學校規定必須考希臘語和拉丁文等。
《死亡詩社》里,私立學校的小學生要學拉丁文課,這是大學入學考察的內容。
因為這個規定把其他族群的精英人為地排除在外,所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後,這個規定就被廢除了。
 
學校開始試圖按成績選拔人才,很快,校園很快被勤奮的猶太移民佔據。這惹惱了有反猶傾向的白人富裕人士。
 
於是,學校趕緊再次改了錄取標準。為了限制猶太裔入學,在成績基礎上,增加了品格、體育、面試等要求,甚至規定猶太裔新生最多只能佔15%,以此保證新教徒占學生的主流。
所以,美國高校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主流階級的子女開綠色通道的,其他族群的子女要進來,就必須得通過他們設立的門檻。
 
直到1970年代教育平權運動,憑藉知識崛起的中產階級不遺餘力地讓孩子擁有這些高校技能,因為優質的教育資源,是他們維護地位最重要的紐帶。
 
此後,進入高等學府再也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

美國教育分層比你想的更明顯

顯而易見,這樣嚴格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將美國底層階級的一大部分人篩選了出去,因為在美國,教育的內容、目標、使命,各個階層是完全不一樣的。
 
美國底層人民的教育的目標說白了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
美國有一個公立學校叫KIPP,是「the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的縮寫,意味「知識就是力量」。它基本上都是辦在那些底層人民聚集的地方。
這裡的學生96%是黑人和拉丁裔,其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階層,其教學方法和我們國內的衡水中學差不多,學校強調遵守規章流程。
整個教學充滿死記硬背的機械式程序,幾乎沒有做選擇和做決定的機會。
底層孩子想讀優秀的大學,需要的努力絕對不比中國高考要少多少。
 
但這樣的教學方法效果顯著,它讓80%的KIPP學生最終考取大學——這些孩子很多都是家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其實對底層孩子來說,最合適的就是應試教育。
美國一般中產階層子女所能得到的,就是我們理想中的素質教育。
即使是小學生,學校已經要求學生有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體育和才藝也要樣樣開始學的。
課堂作業常常是寫文章和做演講,你必須能夠自己找到素材、選擇方法、組織語言、描述想法。
這基本上是我們大學所在的層次,而這些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已經開始搞獨立調研了!
比如,一個任務是每人回家統計自己家有多少台電視、冰箱及多少輛汽車等物件,在課堂上每人負責統計其中一項物件的數字、計算全班平均值。
但這還不是美國最牛的小學。
頂級精英的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學校來承擔的,這些學校培養學生的原則只有一條: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
他們的教學觀念是,學生是自己的航船的主人,別人是不能替你做什麼決策的,一切由你自己決定。
老師不主動提供任何解題方法,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制定公式,也就是規則。
這種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會孩子怎樣欣賞、選擇和改變世界,這才是最頂級的精英教育。
 
說到底,教育分層本身就是社會階級固化的結果,而美國頂級精英子女的學業壓力也不小。

美國的學霸比你想像中更努力

美國的教育留給人們的印象總是這樣的:孩子們每天下午三點放學,然後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周末也不補課,而是各種聚會、戶外活動…
 
儘管美國錄取的標準和方式是多元和綜合的,但美國精英學校的學生為了擠進名牌大學,所承受的壓力是相當的。
美國高中是四年制。進入高中以後,所有課程的平均績點GPA,統一考試成績,選修的大學預科課程數量。
高中階段的每學期成績不能放鬆,因為高中整體學習情況是極為重要的申請資料。
 
還有課外活動的榮譽和亮點,都會成為大學招生的綜合評定指標。
 
比如赫赫有名的斯蒂文森高中,門檻很高。每年,全紐約有26000人報名參加入學考試,只有成績最好的800人被錄取,錄取率低至3%。
而一旦成功被錄取,壓力更大了,斯蒂文森高中的學霸們,不僅成績突出,各方面課外活動都非常精通擅長。
那些新貴們的孩子,頂著家族巨大的期待,壓力可想而知。
 
簡單來說,中國學生是十年磨一劍,而美國學生是兩三年內磨十把劍。

想去美高讀書的中國學生該怎麼做

我們很多家長都想去美高讓孩子接受最好的精英教育,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
 
其實最好的教育大概並不是僅僅為了實現階層流動,不是為了給社會培養「高質量零件」,而在於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讓他們學會「自己如何做主」。
精英教育的目標,不是去培養一個合格的好學生,和一個標準的上班族。
而是要培養一個社會面很廣泛,多才多藝,獨立自主,有獨立思考能力,將來能夠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能夠改變這個社會的人。
 
另外,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學校教育,還包含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
 
所以我們家長要做的不僅僅只是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課外班,參加各種比賽。
 
而是要根據孩子興趣培養,挖掘它的天然的優勢跟潛力,從而去培養孩子,那麼這樣你的優勢,還有競爭力就會大一些。
 
英國有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紀錄了十四個來自英國不同社會階層的7歲小孩,攝製組隨後每隔7年便會重新拜訪這些孩子,再次將他們的素材集結成片,一直到56歲。
這些孩子正如美國教育一般,接受著屬於自己階層的教育,很多人從中看到了階層的固化,但是其中是否有成功實現階層流動的?
有。
 
看似拼的是物質,其實最後決定孩子是否幸福的是思維。學校教育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才是家長和孩子努力的方向。
本文由【大紐約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北美留學生日報,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