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美国被互联网公司无底限杀熟经历 你被“大数据杀熟”过吗?
华人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被Uber杀熟的经历。提醒大家:消费时不要完全信赖某一家大企业,还是要货比三家的。
该网友(以下简称网友A)喜欢到处旅行,考虑会经常使用Uber,于是买了Uber家的会员,每月10美元。
按道理讲,成为会员是有其他人享受不到的福利,但网友A却发现自己被系统标记成了待宰用户。
网友A前几天早上去机场取车,打开Uber顺手搜了一下发现短短8.4英里的路程需要50美元,她有些吃惊。
于是打开Lyft(另外一家打车应用)看了一下同样路程只需要35美元,顿感Uber这算法太差了,这不是把生意拱手让给Lyft嘛。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网友A用另外一部手机打开了Uber,这个账号没有注册会员。结果,奇葩的事来了!同样的路程,在这个没有Uber会员的账号上反而只需要40美元!
请注意,这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路程,Uber会员价再打了95折之后还比Uber普通帐号贵25%,比Lyft贵43%。
其他网友也纷纷站出来说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网友1:Uber价格现在很诡异。前几天在旧金山打车,Uber和Lyft报价都50多美元,才4英里的路。我就直接叫了个Taxi,不到20美元,还不用等。
网友2:早就知道Uber杀熟了。几年前去机场,提前半小时查了一下Uber的收费价格,等行李准备好可以出发时,再打开Uber, 价格贵了10美元 。不甘心多付钱于是退出Uber再重新打开, 居然这次价格贵了20美元,当时没有经验又着急走,只能多付20美元订了车。后来跟客服理论,他们根本就不管。从此有Lyft的地方就尽量用Lyft。
不过呢,也有网友说其他公司也一样。
网友3:Lyft也一样,也会涨价杀熟,看你查过几次不下单才降价。而且Lyft服务很烂,有次遇到的车是出过事故没修的车,车头保险杠都掉了,车窗玻璃都有裂缝的也接单,Lyft客服也不作为。
啥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一个关键问题是,一罐可乐的正常价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级酒店的溢价是公开的。你想消费就消费,你不想消费就算了,至少公开透明。
但“大数据杀熟”却处于隐蔽状态,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了。此外,将老顾客等同于“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换概念之嫌。
携程杀熟案例被判
2021年7月7日,携程“大数据杀熟”案一审宣判,法庭判决原告胜诉。
2020年7月18日原告胡女士于在携程App预定了舟山希尔顿酒店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支付价格2889元,次日却发现酒店该房型的实际挂牌价加上税金、服务费仅为1377.63元。
胡女士认为,作为携程钻石贵宾客户,她非但没有享受到会员优惠,还支付了高于实际产品价格的费用,遭遇了“杀熟”。
胡女士长期使用携程预订机票、酒店等产品,因此她质疑携程是否利用用户画像,如价格不敏感、不索要发票等消费习惯,抬高价格,欺诈销售。
同时,原告方质疑携程App是否在此前消费中也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或对其他消费者存在“大数据杀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2021年3月,有微博网友爆料称,在携程购买机票疑似遭到“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爆料人表示,自己想要在携程购买机票,当时显示总价格17548元,因为没有选上报销凭证于是退出重新填写。
随后再去支付时就显示没有余票了,于是爆料人回去重新选择,但这里总价较前一次却贵了近1500元。
其他互联网公司杀熟手段
当然“大数据杀熟”的肯定不是携程这一家公司,前文中提到的美国公司Uber也是一样的套路。
2021年2月,复旦大学孙金云教授携同学们对滴滴打车不同手机型号的优惠程度进行了一个测试,数据显示,滴滴会对价格更贵的手机给予更少的优惠,这意味着花费更高。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数据公布后在社会上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有网友爆料,在美团上点餐,同一个商家,用苹果手机几乎没有任何优惠,但使用安卓手机则有很大的优惠。
换句话说,部分平台确实存在苹果手机收费比非苹果手机更贵的情况。
此刻苹果手机用户内心:
以上事情告诉我们什么呢?
虽然互联网时代,我们看起来更方便了,其实也成了数据下的“牺牲品”,挣钱可以,但别把消费者当傻子坑嘛。
所以大家一定要货比三家啊,当然不差钱的无所谓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