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華人在美國被互聯網公司無底限殺熟經歷 你被「大數據殺熟」過嗎?

華人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被Uber殺熟的經歷。提醒大家:消費時不要完全信賴某一家大企業,還是要貨比三家的。

該網友(以下簡稱網友A)喜歡到處旅行,考慮會經常使用Uber,於是買了Uber家的會員,每月10美元。

按道理講,成為會員是有其他人享受不到的福利,但網友A卻發現自己被系統標記成了待宰用戶。

網友A前幾天早上去機場取車,打開Uber順手搜了一下發現短短8.4英里的路程需要50美元,她有些吃驚。

於是打開Lyft(另外一家打車應用)看了一下同樣路程只需要35美元,頓感Uber這演算法太差了,這不是把生意拱手讓給Lyft嘛。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網友A用另外一部手機打開了Uber,這個賬號沒有註冊會員。結果,奇葩的事來了!同樣的路程,在這個沒有Uber會員的賬號上反而只需要40美元!

請注意,這是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路程,Uber會員價再打了95折之後還比Uber普通帳號貴25%,比Lyft貴43%。

其他網友也紛紛站出來說遇到了相同的問題。

網友1:Uber價格現在很詭異。前幾天在舊金山打車,Uber和Lyft報價都50多美元,才4英里的路。我就直接叫了個Taxi,不到20美元,還不用等。

網友2:早就知道Uber殺熟了。幾年前去機場,提前半小時查了一下Uber的收費價格,等行李準備好可以出發時,再打開Uber, 價格貴了10美元 。不甘心多付錢於是退出Uber再重新打開, 居然這次價格貴了20美元,當時沒有經驗又著急走,只能多付20美元訂了車。後來跟客服理論,他們根本就不管。從此有Lyft的地方就盡量用Lyft。

不過呢,也有網友說其他公司也一樣。

網友3:Lyft也一樣,也會漲價殺熟,看你查過幾次不下單才降價。而且Lyft服務很爛,有次遇到的車是出過事故沒修的車,車頭保險杠都掉了,車窗玻璃都有裂縫的也接單,Lyft客服也不作為。

啥是「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一個關鍵問題是,一罐可樂的正常價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級酒店的溢價是公開的。你想消費就消費,你不想消費就算了,至少公開透明。

但「大數據殺熟」卻處於隱蔽狀態,多數消費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溢價」了。此外,將老顧客等同於「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換概念之嫌。

攜程殺熟案例被判

2021年7月7日,攜程「大數據殺熟」案一審宣判,法庭判決原告勝訴。

2020年7月18日原告胡女士於在攜程App預定了舟山希爾頓酒店一間豪華湖景大床房,支付價格2889元,次日卻發現酒店該房型的實際掛牌價加上稅金、服務費僅為1377.63元。

胡女士認為,作為攜程鑽石貴賓客戶,她非但沒有享受到會員優惠,還支付了高於實際產品價格的費用,遭遇了「殺熟」。

胡女士長期使用攜程預訂機票、酒店等產品,因此她質疑攜程是否利用用戶畫像,如價格不敏感、不索要發票等消費習慣,抬高價格,欺詐銷售。

同時,原告方質疑攜程App是否在此前消費中也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或對其他消費者存在「大數據殺熟」。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2021年3月,有微博網友爆料稱,在攜程購買機票疑似遭到「大數據殺熟」的情況。

爆料人表示,自己想要在攜程購買機票,當時顯示總價格17548元,因為沒有選上報銷憑證於是退出重新填寫。

隨後再去支付時就顯示沒有餘票了,於是爆料人回去重新選擇,但這裡總價較前一次卻貴了近1500元。

其他互聯網公司殺熟手段

當然「大數據殺熟」的肯定不是攜程這一家公司,前文中提到的美國公司Uber也是一樣的套路。

2021年2月,復旦大學孫金雲教授攜同學們對滴滴打車不同手機型號的優惠程度進行了一個測試,數據顯示,滴滴會對價格更貴的手機給予更少的優惠,這意味著花費更高。

這個結果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數據公布後在社會上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有網友爆料,在美團上點餐,同一個商家,用蘋果手機幾乎沒有任何優惠,但使用安卓手機則有很大的優惠。

換句話說,部分平台確實存在蘋果手機收費比非蘋果手機更貴的情況。

此刻蘋果手機用戶內心:

以上事情告訴我們什麼呢?

雖然互聯網時代,我們看起來更方便了,其實也成了數據下的「犧牲品」,掙錢可以,但別把消費者當傻子坑嘛。

所以大家一定要貨比三家啊,當然不差錢的無所謂咯。

本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GNYLife.com】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北美鵝組組長,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